当前位置:徐果萍聚合网 > 诗词大全 > 正文内容

别曾学士

陆游2025-11-21 21:30:00诗词大全9

宋代陆游《别曾学士》原文

儿时闻公名,谓在千载前。

稍长诵公文,杂之韩杜编。

夜辄梦见公,皎若月在天,

起坐三叹息,欲见亡繇缘。

忽闻高轩过,驩喜忘食眠,

袖书拜辕下,此意私自怜。

道若九达衢,小智妄凿穿。

所愿瞻德容,顽固或少痊。

公不谓狂疏,屈体与周旋。

骑气动原隰,霜日明山川。

匏系不得从,瞻望抱悁悁。

画石或十日,刻楮有三年。

贱贫未即死,闻道期华颠。

他时得公心,敢不知所传。

宋代陆游《别曾学士》注释

曾学士:指曾几(1084—1166),南宋诗人,陆游的恩师,曾任集英殿修撰、敷文阁待制等职,“学士” 为尊称。

谓在千载前:谓,以为、觉得;千载前,指远古的圣贤之人。

韩杜编:指韩愈、杜甫的诗文集,二人是唐代最具影响力的诗人、古文家,为后世文人尊崇。

亡繇缘:“亡” 通 “无”,繇(yóu)通 “由”,指没有机缘、无从实现。

高轩过:高轩,指高官显贵乘坐的华丽马车;过,到访、经过,此处指曾几登门拜访。

驩喜:“驩” 通 “欢”,欢喜、欣喜。

袖书拜辕下:袖书,把书信藏在衣袖中(古人拜见尊长时的恭敬之举);辕下,马车前的横木之下,指车前拜见。

九达衢(qú):九,虚指,喻多;达,通达;衢,大路,指四通八达的大道,比喻圣人之道或真理。

小智妄凿穿:小智,指见识浅薄的人;妄凿穿,指胡乱穿凿附会、曲解真理。

德容:指曾几的道德风范与仪容举止。

顽固或少痊:顽固,指自己愚钝固执的本性;少,略微;痊,痊愈、好转,指或许能有所改善。

狂疏:狂放粗疏,陆游自谦之词,谓自己言行率直、不够稳重。

屈体与周旋:屈体,屈身、降低身份;周旋,应酬、交往,指曾几不嫌弃自己,虚心相待。

骑气:指车马行驶时扬起的气势(一说指曾几的气度神采);原隰(xí):原,平原;隰,低湿之地,泛指原野。

霜日明山川:霜日,下霜后的晴天;明,照亮,形容天气晴朗,山川清晰明亮。

匏系(páo xì):典出《论语?阳货》“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匏瓜即葫芦,系指悬挂,比喻被琐事束缚、无法自由随行。

悁悁(yuān yuān):忧愁烦闷的样子。

画石或十日:典出 “十日画一石”(杜甫诗有 “十日画一石,五日画一水”),指为学或创作需潜心钻研、坚持不懈。

刻楮(chǔ)有三年:典出《庄子?列御寇》,说宋人用三年时间在楮树叶上雕刻,模仿得惟妙惟肖,比喻刻苦钻研技艺或学问,持之以恒。

贱贫未即死:贱贫,陆游自指家境贫寒、地位低微;未即死,尚未死去,指仍有生命、有机会求学。

闻道期华颠:闻道,领悟圣人之道、接受恩师教诲;期,期望、待到;华颠,指白头、老年。

敢不知所传:敢,岂敢、怎敢;所传,指曾几传授的学问与道德准则。

宋代陆游《别曾学士》翻译

幼年时便听闻先生的大名,恍惚觉得您是千载前的圣贤。稍稍长大些诵读您的诗文,常把它和韩杜的集子混编共读。夜里总梦见先生的身影,皎洁如同明月高悬中天。起身静坐再三叹息,渴望相见却无从得缘。忽然听闻您的华车到访,欢喜得忘了吃饭和睡眠。怀揣书信拜倒在车前,这份痴心连自己都怜惜。圣人之道好比四通八达的大路,浅薄小人却妄图胡乱穿凿。我只愿瞻仰您的道德风范,或许能让我愚顽的本性稍得好转。先生不嫌弃我狂放粗疏,屈身与我应酬交往。车马的气势震动原野,霜后的晴日照亮山川。我如匏瓜被束缚不能随行,遥望您的身影满心忧烦。古人画一块石头尚需十日,雕刻楮叶更要耗时三年。我虽贫贱却尚未死去,愿到白头也能领悟您的教诲。将来若能领会先生的本心,怎敢忘记您传授的道义与箴言?

宋代陆游《别曾学士》赏析

(一)创作背景与核心情感

这首诗是陆游早年送别恩师曾几时所作,全诗以 “仰慕 — 相见 — 不舍 — 立志” 为情感脉络,字字饱含对曾几的崇敬之情、师生相处的感念之意,以及坚守学问、传承师道的决心。曾几不仅是陆游的诗文导师,更以其爱国情怀和高尚品格影响了陆游一生,这首诗既是送别之作,也是陆游对师道的礼赞与自我期许,是一诗五言古诗

(二)艺术特色与行文结构

1、层层递进的叙事结构

全诗可分为四层,逻辑清晰且情感逐步深化:

开篇(前八句)写 “慕而不见”:从儿时闻其名、长而读其文、夜而梦其人,层层铺垫对曾几的仰慕,“皎若月在天” 以明月为喻,既写出曾几在陆游心中的崇高地位,也为后文相见的欣喜埋下伏笔。

中间(中八句)写 “见而受教”:“忽闻高轩过” 的惊喜与 “袖书拜辕下” 的恭敬形成鲜明对比,“道若九达衢” 的比喻既赞美曾几的学问如正道坦荡,也暗含对当时学界穿凿附会之风的批判;而曾几 “不谓狂疏,屈体与周旋” 的态度,更凸显其谦和待人的长者风范,也让陆游的感激之情自然流露。

后半(后六句)写 “别而不舍”:“匏系不得从” 化用《论语》典故,既写出自己因琐事束缚无法随行的遗憾,也侧面烘托对曾几的依恋;“骑气动原隰,霜日明山川” 以壮阔的景物描写,既写曾几出行的气势,也以景衬情,暗含对恩师的敬仰与离别的怅惘。

结尾(末四句)写 “志而传承”:“画石或十日,刻楮有三年” 化用典故,以古人潜心治学的精神自勉,表明自己虽贫贱却不坠求学之志;“闻道期华颠”“敢不知所传” 则将个人求学与传承师道结合,使情感从个人依恋上升到对学问与道义的坚守,立意更为高远。

2、精妙的比喻与用典

比喻:“皎若月在天” 以明月喻曾几的品格与学问,纯净高洁且光照后人,形象鲜明而意蕴深远;“道若九达衢” 将圣人之道比作大路,既通俗易懂,又凸显其坦荡正途的本质,批判 “小智妄凿穿” 的浅薄,更反衬曾几学问的正宗与深厚。

用典:诗中 “匏系”“画石”“刻楮” 三处用典自然贴切,既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又精准表达了情感 ——“匏系” 写束缚之苦,“画石”“刻楮” 写治学之勤,无需过多解释而意自明,体现了陆游早年对古典文学的娴熟运用。

3、真挚自然的语言风格

全诗语言质朴无华,却饱含真情。“起坐三叹息”“欢喜忘食眠” 等句,以白描手法刻画内心感受,直白而不浅露;“贱贫未即死,闻道期华颠” 则以平实的语言表达坚定的志向,没有雕琢之痕,却尽显沉郁顿挫之力。这种 “语淡情深” 的风格,既符合陆游早年受曾几影响的诗文主张,也让师生情谊显得尤为真挚动人。

(三)思想价值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秀的送别诗,更蕴含着深刻的 “师道” 与 “学道” 观念:

对师道的尊崇:陆游将曾几视为 “千载前” 的圣贤,既敬其文,更敬其德,这种 “以师为圣” 的态度,体现了传统师道中 “传道、授业、解惑” 的核心价值,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道德与学问并重的师者的推崇。

对学道的坚守:“画石或十日,刻楮有三年” 所倡导的潜心治学、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 “闻道期华颠” 的终身学习理念,既是陆游对自己的要求,也为后世学者树立了榜样。而 “敢不知所传” 的誓言,则将个人求学与传承道义结合,凸显了 “师道传承” 的文化自觉。

总之,《别曾学士》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严谨的结构,既刻画了一位德高望重、谦和待人的师者形象,也展现了青年陆游的向学之心与高尚追求,是宋代师生情谊诗中的佳作,更成为后世理解 “师道” 与 “学道” 的重要文本。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果萍聚合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juhe.xuguoping.net/shicidaquan/luyou_biezengxueshi

分享给朋友:
返回列表

没有更早的文章了...

下一篇:送仲高兄宫学秩满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