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徐果萍聚合网 > 诗词大全 > 正文内容

次韵鲁山新居绝句二首·其一

陆游2025-11-24 21:30:00诗词大全11

宋代陆游次韵鲁山新居绝句二首·其一》原文

求得轩车心愧天,不如穷死却陶然。

君曾布衣尚可活,那有日兴须万钱。

核心结论:这首诗是陆游早年与好友陈鲁山唱和诗,以直白锐利的笔触否定追名逐利的世俗追求,推崇安贫乐道的闲适人生。全诗通过“富贵与清贫”的鲜明对比,既表达了对“心愧天”的功名富贵的不屑,也彰显了“穷死陶然”的淡泊品格,更暗含与友人陈鲁山志同道合的精神共鸣,延续了陆游早期简淡写实、刚直不阿的诗风。

宋代陆游《次韵鲁山新居绝句二首·其一》注释

次韵:按原诗的韵脚和韵部作诗唱和,此处指陆游依陈鲁山《新居绝句》的韵脚回应。

鲁山:指陈鲁山(陈山),陆游同乡挚友,两人常以诗文唱和,志同道合。

轩车:古代大夫以上官员乘坐的有帷幕的车,代指功名富贵、仕途显达。

心愧天:内心愧对上天,暗指追求富贵的过程可能违背本心、道义,有失磊落。

陶然:闲适快乐、怡然自得的样子,典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情怀。

布衣:古代平民穿的粗布衣服,代指平民百姓、未仕之人。

日兴须万钱:化用《世说新语·汰侈》典故:西晋大臣何曾“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形容生活极度奢华铺张。此处反用其意,批判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世俗风气。

创作背景:陈鲁山新居落成后作绝句寄赠陆游,陆游读罢以诗唱和。彼时两人均处于闲居未仕或仕途困顿状态,不慕名利、坚守本心,这首诗既是对友人新居的回应,也是对彼此人生态度的共同宣言。

宋代陆游《次韵鲁山新居绝句二首·其一》翻译

即便求得功名富贵、乘车显贵,内心也会愧对上天,不如安于清贫至死,却能活得怡然自得、闲适快乐。你曾经身为平民百姓尚且能安稳度日,世间哪有每日饮食花费万钱的必要呢?

宋代陆游《次韵鲁山新居绝句二首·其一》赏析

(一)创作背景与核心情感

这首诗是陆游早年与陈鲁山的唱和之作,具体时间可追溯至绍兴年间(陆游30岁左右),彼时两人均未得重用,闲居乡里,却始终坚守淡泊品格,不随世俗追逐富贵。核心情感聚焦“安贫乐道vs追名逐利”的价值抉择:

对功名富贵的否定:“求得轩车心愧天”直接点出,追求富贵可能违背本心道义,即便得之也会心有不安,体现了陆游对世俗功利的清醒认知。

对清贫自守的推崇:“不如穷死却陶然”以决绝的语气肯定清贫生活的快乐,“陶然”二字暗合陶渊明的隐逸情怀,彰显不慕荣华、怡然自守的人生追求。

与友人的精神共鸣:“君曾布衣尚可活”既以友人的经历佐证“布衣可活”的清贫之道,也暗含“你我志同道合”的默契,结尾反问“那有日兴须万钱”,既批判奢华风气,也强化了两人共同的价值取向。

(二)艺术特色与行文结构

1.结构简洁明快,转折有力

全诗四句,两句一层,对比鲜明,逻辑清晰:

首联(1-2句):直抒胸臆,亮出核心观点——“轩车富贵”不如“穷死陶然”,以“不如”一词完成价值抉择的转折,态度坚决,掷地有声。

尾联(3-4句):举例佐证,深化主旨——以友人“布衣尚可活”的亲身经历为据,再用“日兴万钱”的典故反讽奢华,从“为何安贫”到“为何鄙奢”,层层递进,论证有力。

2.手法质朴锐利,对比鲜明

对比手法贯穿全篇:①价值对比:“轩车”(富贵)与“穷死”(清贫)、“心愧天”(不安)与“陶然”(快乐),形成强烈反差,凸显价值取向;②生活方式对比:“布衣尚可活”(简朴)与“日兴须万钱”(奢华),批判世俗铺张,肯定清贫可行,增强说服力。

用典自然无痕:“陶然”化用陶渊明隐逸典故,“日兴须万钱”化用何曾汰侈典故,既丰富诗歌内涵,又无需过多铺垫,直白易懂,符合绝句“短小精悍、意蕴丰厚”的特点。

语言直白刚健:全诗无华丽辞藻,“求得”“不如”“尚可活”“那有”等口语化表达,如话家常却态度鲜明,刚直不阿。尤其是“穷死却陶然”的决绝表述,将安贫乐道的信念推向极致,毫无矫饰之感,尽显陆游早期诗风的刚健与率真。

3.情感真挚,共鸣强烈

全诗以“唱和”为形式,实则是志同道合者的精神宣言。陆游既不刻意拔高清贫,也不偏激批判富贵,而是以“心愧天”点出富贵的道德隐患,以“尚可活”说明清贫的现实可行性,逻辑平实却情感真挚,容易引发读者对“物质与精神”“功利与本心”的思考,具有跨越时代的共鸣力。

(三)思想价值与文学意义

安贫乐道的人生宣言:这首诗是陆游早期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不慕名利、坚守本心,宁守清贫也不愿违背道义追求富贵。这种品格贯穿其一生,即便晚年屡遭贬谪,也始终保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诚,从未因仕途困顿而放弃操守。

对世俗风气的批判:“日兴须万钱”的反问,直指当时社会铺张浪费、追逐奢华的不良风气,既体现了陆游的社会批判意识,也暗含对“俭以养德”传统美德的推崇,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唱和诗的精神共鸣:作为唱和之作,全诗未局限于“贺新居”的表层题意,而是深入到人生价值的探讨,展现了古代文人“以诗明志、以文会友”的交往方式——友情的核心并非物质馈赠,而是精神层面的志同道合。

陆游诗风的早期见证:全诗简淡直白、刚健率真,无晦涩用典,无雕琢辞藻,符合陆游早期“学梅尧臣简淡写实”的诗风特点。与晚年沉郁顿挫的爱国诗篇相比,这首诗更显“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质,展现了其诗歌风格的多元性。

(四)与陆游其他作品的关联

与《留题云门草堂》中“早买渔蓑未老归”的归隐期许一脉相承,两首诗均表达了对淡泊闲适生活的追求,是陆游“仕隐矛盾”中“隐”的一面的生动写照。

与《二月二十四日作》中“书生穷死胜侯封”的气节相呼应,前者以唱和形式推崇安贫乐道,后者以时政感怀彰显穷死不屈的品格,共同构成陆游“不慕富贵、坚守本心”的人生底色。

与晚年《鹊桥仙·一竿风月》中“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的闲适心境相比,这首诗是早期对人生价值的明确抉择,晚年则是历经沧桑后的从容践行,体现了其人生态度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宋代陆游《次韵鲁山新居绝句二首·其一》总结

《次韵鲁山新居绝句二首·其一》以短小精悍的绝句形制,承载了深刻的人生价值思考。全诗通过鲜明对比、自然用典,直白表达了对功名富贵的不屑与对安贫乐道的推崇,既彰显了陆游早期刚直不阿的品格,也暗含与友人陈鲁山的精神共鸣。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上的“简淡有力、意蕴悠长”,更在于其传递的精神力量——在功利世俗中坚守本心、安贫乐道,这种品格跨越千年,仍能引发当代人的共鸣与思考。

若想进一步理解陆游与陈鲁山的唱和情谊及共同的人生追求,可结合《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等系列唱和诗作对比阅读,感受两人“志同道合、以诗明志”的深厚情谊。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果萍聚合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juhe.xuguoping.net/shicidaquan/luyou_ciyunlushanxinjujuejuershou01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