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十四日作
宋代陆游《二月二十四日作》原文
棠梨花开社酒浓,南村北村鼓冬冬。
且祈麦熟得饱饭,敢说谷贱复伤农?
崖州万里窜酷吏,湖南几时起卧龙?
但愿诸贤集廊庙,书生穷死胜侯封。
核心结论:这首诗是陆游32岁(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春社日闲居山阴时所作,作于秦桧死后四月余。诗歌以春社乡村盛景起笔,由民生疾苦转入时政关切,既抒发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对酷吏遭逐的畅快,更寄寓了起用抗战贤才、革新朝政的强烈期盼,最终以“穷死胜侯封”的誓言彰显了不计个人穷通的爱国气节,是南宋初年有志之士的心声写照。
宋代陆游《二月二十四日作》注释
棠梨:蔷薇科落叶乔木,早春开白色小花,是春社时节的典型景致。
社酒:春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乡民祭祀后共饮的酒,象征丰收祈愿。
鼓冬冬:拟声词,形容祭祀时的鼓声,烘托乡村热闹氛围。
谷贱伤农:典出《汉书·食货志》,指粮食丰收后价格暴跌,农民总收入反而减少的困境。
崖州:宋代辖境今海南崖县一带,为古代偏远流放地。
窜酷吏:指秦桧死党曹泳被流放之事。绍兴二十五年十月曹泳遭弹劾罢官,次年正月移崖州编管,其为祸百姓的酷政终遭惩处。
卧龙:本指三国蜀相诸葛亮(曾隐居隆中),此处借指南宋抗金名将张浚。张浚因力主抗金遭秦桧排挤,秦桧死后仍被贬居湖南郴州。
廊庙:指朝廷,代指国家中枢权力机构。
书生:陆游自指,彼时他因受秦桧排斥,仕途不畅,闲居山阴。
侯封:封侯拜爵的富贵功名,此处反衬诗人对理想政治的执着。
宋代陆游《二月二十四日作》翻译
棠梨花开得正盛,社酒的香气浓郁醇厚,南村北村鼓声咚咚,春社祭祀的热闹传遍乡野。农民们只求麦子丰收,能吃上一顿饱饭,又怎敢奢望谈及“谷贱伤农”的隐忧?万里之外的崖州,已将残害百姓的酷吏流放,湖南郴州的贤才张浚,何时才能像卧龙般被起用?只愿天下贤能之士都聚集在朝廷理政,我这书生即便穷困而死,也胜过封侯拜爵的富贵。
宋代陆游《二月二十四日作》赏析
(一)创作背景与核心情感
这首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春社日,陆游时年32岁,因早年反对秦桧议和被黜落,闲居家乡山阴。彼时秦桧已死四个多月,其党羽曹泳等酷吏遭清算流放,但主战派贤才仍被闲置,南宋朝廷偏安局面未改,百姓生活依旧困苦。
核心情感:
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聚焦农民“但求饱饭”的卑微愿望,揭露“谷贱伤农”的隐性苦难,体现诗人“以民为本”的情怀。
对时政清明的迫切期盼:酷吏被逐让诗人看到希望,进而呼吁起用抗金贤才,暗含对朝廷革新弊政、收复失地的强烈诉求。
舍身取义的爱国气节:以“穷死胜侯封”明志,将国家命运置于个人富贵之上,彰显不计一己穷通的崇高境界。
(二)艺术特色与行文结构
1.结构层层递进,由浅入深
全诗八句形成清晰脉络,从具象场景升华为宏大情怀:
首联(1-2句):景起铺陈,营造氛围
以“棠梨花开”“社酒浓”“鼓冬冬”勾勒春社盛景,从视觉(花色)、嗅觉(酒香)、听觉(鼓声)多角度渲染乡村热闹,为后文转折做铺垫。看似闲适的场景,实则暗藏对民生的关切。
颔联(3-4句):转写民生,冷暖反差
笔锋陡转,由热闹入沉郁。“且祈麦熟得饱饭”道出农民最低诉求,“敢说谷贱复伤农”以反问强化无奈——丰收尚恐谷贱,饥馑之时更无生路,深刻揭示底层百姓的生存困境,与首联的热闹形成尖锐对比。
颈联(5-6句):纵论时政,寄寓期盼
由民生延伸至国家治理:前句赞“窜酷吏”的举措,显露出对清除奸佞的畅快;后句问“起卧龙”的时机,表达对起用主战贤才的急切,一赞一问,情感起伏中暗藏对朝政的期许与焦虑。
尾联(7-8句):直抒胸臆,升华主旨
从具体时政上升到理想追求,“诸贤集廊庙”是对治国理政的核心期盼,“书生穷死胜侯封”则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绑定,彰显出超越功利的爱国气节,让全诗境界豁然开朗。
2.手法精妙,意蕴丰厚
对比手法贯穿全篇
①场景对比:春社的热闹与农民的困苦;②时政对比:酷吏被逐的痛快与贤才闲置的遗憾;③价值对比:书生穷死的气节与侯封富贵的功利,三重对比强化了情感张力,凸显主题。
用典自然,针对性强
“卧龙”典出诸葛亮,精准指向遭贬的抗金名将张浚,让“起贤才”的诉求不再空泛;“谷贱伤农”化用《汉书》典故,既丰富文化底蕴,又直击南宋农业民生的核心问题,使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全诗为七言律诗,一韵到底(押“冬”韵),中两联对仗工整却不拘平仄,吸收古体诗的自由灵动。语言直白如话,“且祈”“敢说”“但愿”等词如脱口而出,却将同情、期盼、决绝等复杂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尽显“语淡情深”的艺术特质。
以小见大,格局开阔
从乡村春社的微观场景切入,逐步拓展到民生、时政、国家命运的宏观层面,篇幅虽短,却涵盖“民-吏-贤-国”的多重维度,展现出青年陆游“心在社稷,目观天下”的开阔格局。
3.意象凝练,承载多重寓意
社鼓与社酒:既象征乡村的淳朴民俗,也暗喻百姓对丰收与安宁的朴素期盼。
棠梨花:早春景物的代表,既渲染春社氛围,也暗含“春光易逝”的隐忧,呼应国家中兴的迫切性。
崖州与湖南:地理意象承载时政信息,分别对应“除奸”与“起贤”的双重诉求,成为南宋政局的缩影。
(三)思想价值与文学意义
南宋初期时政的生动记录:诗中“窜酷吏”“起卧龙”等内容,真实反映了秦桧死后南宋政局的微妙变化——奸党遭清算但贤才未起,偏安局面仍未改观,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陆游爱国思想的早期彰显:与同期所作《夜读兵书》一脉相承,这首诗展现了青年陆游“忧国忧民”的核心情怀,其“不计个人穷通”的气节的,成为贯穿其一生创作的精神主线,为晚年《示儿》《书愤》等名篇奠定了思想基础。
律诗创新的实践典范:全诗吸收古体诗的自由与律诗的格律之长,对仗工整却不僵化,语言质朴却意蕴丰厚,体现了陆游早期对诗歌形式的探索,彰显其“不拘一格”的艺术创新精神。
民本思想与爱国情怀的统一:诗人将“农民饱饭”的民生诉求与“贤集廊庙”的治国理想相结合,突破了单纯的“怀才不遇”或“忠君爱国”主题,让爱国情怀扎根于民生疾苦,更具深度与温度。
(四)与陆游其他作品的关联
与中年入蜀后的《金错刀行》相比,两首诗均饱含抗金报国的豪情,但《二月二十四日作》更侧重对朝政革新的期盼,《金错刀行》则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反映出诗人从青年到中年的心境变化。
与晚年《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相比,两首诗均以诸葛亮(卧龙)为贤才典范,前者盼“起卧龙”以中兴,后者叹“无卧龙”以自伤,形成跨越半生的情感呼应,凸显其爱国初心始终不渝。
诗中“书生穷死胜侯封”的气节,在晚年《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中得到延续,展现了陆游一生“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坚定信念。
宋代陆游《二月二十四日作》总结
《二月二十四日作》是陆游青年时期的代表作,以春社日的乡村场景为切入点,将民生关怀、时政批判与爱国情怀融为一体。全诗结构精巧、用典贴切、语言质朴,在浅白的文字中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既为百姓疾苦而忧,为奸佞遭逐而快,更为贤才闲置而急,最终以“穷死胜侯封”的誓言,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彰显了南宋有志之士的铮铮风骨。
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上的成就,更在于其传递的精神力量:在政局动荡、个人失意的境遇中,仍坚守对民生的悲悯、对正义的追求、对国家的忠诚。这种精神贯穿了陆游的一生,也让他的诗歌超越了时代局限,成为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重要载体。
若想进一步理解陆游青年时期的思想脉络,建议将此诗与《夜读兵书》《春晚简陈鲁山》对比阅读,感受其从“关注民生”“钻研兵略”到“期盼贤治”的多维爱国情怀,以及早期诗风“质朴真挚、格局开阔”的鲜明特点。
- 别曾学士
- 送仲高兄宫学秩满赴行
- 题阎郎中溧水东皋园亭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一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二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三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四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五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六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七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八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九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十
- 看梅绝句五首·其一
- 看梅绝句五首·其二
- 看梅绝句五首·其三
- 看梅绝句五首·其四
- 看梅绝句五首·其五
- 春晚简陈鲁山
- 寄酬 曾学士学宛陵先生体比得书云所寓广教僧舍有陆子泉每对之辄奉怀
- 夜读兵书
- 二月二十四日作
- 送曾学士赴行在
- 霁夜观月
- 新夏感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果萍聚合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juhe.xuguoping.net/shicidaquan/luyou_eryueershisiriz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