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徐果萍聚合网 > 诗词大全 > 正文内容

泛瑞安江风涛贴然

陆游2025-11-24 21:55:00诗词大全20

宋代陆游《泛瑞安江风涛贴然》原文

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

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

《泛瑞安江风涛贴然》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五言绝句。此诗作于作者赴任宁德(今属福建)主簿途中经瑞安市(今属浙江)之时。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抒情诗,同时也是一首哲趣诗。前两句展现了瑞安江(即飞云江)江面宽阔、江水清澈的景象;后两句由写景转入对哲趣的描述,暗寓了作者在政治上的抱负。全诗立意高远,境界开阔,感情充沛,气韵流畅。

宋代陆游《泛瑞安江风涛贴然》注释

泛:泛舟,乘船游览。

瑞安江:即今日浙江的飞云江,宋代称为瑞安江。(《明史·地理志》:“城南有安阳江,源出福建政和县及青田县界,合流至此,曰瑞安江,亦曰飞云江。”)

风涛贴然:江上风平浪静。“贴”同“帖”,意为安定、平静。

俯仰两青空:低头抬头都能看到青天。仰观天空晴朗,俯视则江水清澈如镜,倒映蓝天。

舟行明镜中:小船行驶在如明镜般平静的江面上,写出江水的清澈与平静。

蓬莱:传说中海上的仙山,也泛指仙境。出自《山海经·海内北经》:“蓬莱山在海中。”

宋代陆游《泛瑞安江风涛贴然》翻译

低头抬头,映入眼帘的都是青碧如洗的天空,小船仿佛在明亮的镜子中轻盈穿行。那传说中的蓬莱仙境想必已不遥远,此时正需要一帆顺风,送我前往理想的彼岸。

宋代陆游《泛瑞安江风涛贴然》赏析

(一)创作背景与核心情感

创作背景: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秋,陆游34岁,赴任福建宁德主簿途中经过瑞安,泛舟江上所作。

这首五言绝句创作于陆游初入仕途之际,核心情感围绕“自然美景”与“理想追求”展开:

江景之美与心境之宁:首句“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描绘了一幅江天一色、空明澄净的画面,既是对瑞安江风平浪静、清澈见底的实景描写,也暗喻诗人此时平静愉悦的心境。

理想之近与进取之心:后两句“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笔锋由写景转为抒情,借“蓬莱仙境”表达对理想的向往,以“一帆风”暗示对仕途顺利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初入官场时的蓬勃朝气与远大抱负。

(二)艺术特色与行文结构

1.结构精巧,意境浑成

全诗二十字,两联四层,层层递进:

首联:白描手法勾勒江天合一的空明境界,不著一字“水”,却让人感受到江水的清澈如镜,体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颔联:由实入虚,从眼前景联想到理想境,“蓬莱”既是实景的延伸,也是理想的象征,使诗歌境界由写实升华到写意。

2.意象鲜明,寓意深远

“两青空”与“明镜”:上下辉映,形成一个纯净透明的空间,既写自然之景,也暗示诗人内心的澄明。

“蓬莱”:双关语,既指神话中的仙境,也暗指诗人的政治理想与人生追求。

“一帆风”:既是实写江风助力行舟,也象征人生路上的机遇与助力,表达了诗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

3.语言清新,风格明快

此诗语言简洁明快,清新自然,体现了陆游早期诗歌“初喜藻绘而至清新拔俗”的风格特点。二十字中,无生僻字,无晦涩语,却能营造出悠远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

(三)思想价值与文学意义

早期风格的典型代表:作为陆游早期作品,此诗已显示出其日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的萌芽,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敏锐感知和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

“景中寓情”的典范:诗人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物之中,通过对江景的描写表达对理想的向往,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宋诗“理趣”与“情趣”结合的典范。

积极进取精神的象征:诗中“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一句,不仅是对当时行舟情景的描述,更成为后世表达“理想不远,只需努力”的经典表述,传递了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与陆游其他作品的关联

与《书愤》的对比:同样写江景,《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充满报国无门的悲愤,而此诗则洋溢着初入仕途的期待与自信,反映了诗人不同人生阶段的心境变化。

与《游山西村》的共通:两首诗都体现了陆游在逆境中寻找希望的人生态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与“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的精神内核高度一致,都表达了对光明前景的信心。

宋代陆游《泛瑞安江风涛贴然》总结

《泛瑞安江风涛贴然》是陆游早期诗歌中的精品,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江天一色的美景,借蓬莱仙境表达了对理想的向往。此诗最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幅江景写生,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映照——在清澈如镜的江面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天空的倒影,更是一个胸怀大志、意气风发的年轻诗人形象。

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上的清新明快,更在于它传递的精神力量:无论是面对自然美景还是人生旅途,保持内心的澄明与对理想的执着,是陆游一生的追求,也是我们今天仍能从中汲取的精神养分。

若想更全面了解陆游诗歌的发展脉络,建议将此诗与他中后期的作品如《书愤》《示儿》等对比阅读,感受这位“中兴四大诗人”如何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成长为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却始终保持着对理想的那份执着与热情。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果萍聚合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juhe.xuguoping.net/shicidaquan/luyou_fanruianjiangfengtaotiera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