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二
宋代陆游《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二》原文
唐虞亦人耳,四海可高谢。
哀哉斗升故,谄妄两凭架。
心明物自宾,能整故能暇。
会当弃人事,面壁度九夏。
宋代陆游《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二》注释
唐虞:指唐尧、虞舜,上古圣君,象征理想中的贤明时代与高尚境界。
亦人耳:耳,语气助词,意为 “也不过是普通人罢了”,强调圣君并非超凡脱俗,常人亦可效仿其品格。
四海可高谢:四海,代指天下事务、官场仕途;高谢,毅然辞别、断然放弃,指主动脱离世俗功名。
斗升故:斗升,指微薄的俸禄;故,缘故、缘由,指为了维持生计的微薄利益。
谄妄两凭架:谄,谄媚逢迎;妄,虚妄不实(指投机钻营的行为);凭架,依仗、滋长,指谄媚与妄行相互助长。
心明物自宾:心明,内心清明、坚守本心;物自宾,外物自会顺从、安分,指内心澄明则能从容应对外物。
能整故能暇:整,整顿、坚守(自身操守);暇,从容不迫,指坚守本心、处事有序,自然能保持从容。
人事:指世俗的事务、官场的应酬往来。
面壁:原指面对墙壁静思,此处指隐居独处、潜心修养。
九夏:指夏季的九十天,泛指漫长的夏日,此处代指一段专注修养的时光。
宋代陆游《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二》翻译
尧舜也不过是普通人罢了,天下之事尽可毅然辞别。可悲啊,为了微薄的俸禄,谄媚与妄行相互滋长、肆意蔓延。内心清明澄澈,外物自会顺从安分,能坚守本心、处事有序,自然从容不迫。终将舍弃世俗的繁杂事务,隐居独处、面壁静修,度过漫长夏日。
宋代陆游《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二》赏析
(一)创作背景与核心情感
这首诗延续了与友人陈鲁山唱和的脉络,是五言组诗十首之一,核心情感是 “鄙弃世俗 + 坚守本心 + 向往归隐”:既以唐虞为标杆,说明常人亦可追求高尚品格、脱离功名束缚;又尖锐批判世俗之人因 “斗升之禄” 便谄媚妄为的丑态;同时阐明 “心明则事顺” 的道理,表达自己舍弃俗务、潜心修养的决心,尽显不随波逐流的孤高之志。
(二)艺术特色与行文结构
由理入情的紧凑脉络
全诗八句,逻辑清晰,从说理到批判再到立志,层层递进:
首联(前两句)“立标杆”:以 “唐虞亦人耳” 打破对圣君的神化,说明高尚境界并非不可企及,为后文 “高谢四海” 的选择铺垫理论基础,立意高远。
颔联(三四句)“批时弊”:笔锋一转,直指世俗弊病 —— 世人因 “斗升” 小利便 “谄妄两凭架”,与首联的理想境界形成强烈对比,批判尖锐而直白。
颈联(五六句)“明哲理”:提出解决之道,“心明物自宾”“能整故能暇”,将 “内心坚守” 与 “外在从容” 关联,既回应前文对世俗的批判,也为后文归隐之志提供思想支撑。
尾联(末两句)“表决心”:以 “会当弃人事” 明确表达舍弃俗务的意愿,“面壁度九夏” 勾勒出隐居修养的具体场景,情感坚定,余味悠长。
鲜明的对比与质朴的说理
对比:首联 “唐虞高尚” 与颔联 “世俗谄媚” 形成善恶对比,“斗升之禄” 的微小与 “谄妄” 行为的卑劣形成价值对比,让批判更具力度,立场更鲜明。
说理:颈联以平实语言阐述人生哲理,“心明” 是内在根本,“能整” 是行动坚守,“物自宾”“能暇” 是自然结果,逻辑严密且通俗易懂,没有晦涩说教,却蕴含深刻的处世智慧。
刚健明快的语言风格
全诗语言简洁有力,无多余修饰,却自带锋芒。“哀哉” 二字直抒惋惜与愤慨,“会当” 一词尽显决心,“弃人事”“面壁” 等表达干脆利落,既符合陆游批判时弊、坚守本心的刚正性格,也让诗歌的情感表达更直接、更有感染力。
(三)思想价值
这首诗的核心价值在于对 “名利与本心”“世俗与自我” 的通透思考:
对功名的淡然:不否定世俗生计需求,却批判为 “斗升之禄” 丧失人格、谄媚妄为的行为,传递出 “功名如浮云,人格价更高” 的价值取向。
对本心的坚守:强调 “心明” 是立身之本,只要内心澄明、坚守操守,便能从容应对外物,不受世俗乱象干扰,彰显了宋代文人独立的人格精神。
对归隐的向往:“弃人事”“面壁度九夏” 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主动选择专注修养、坚守本心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总之,这首短诗以说理为骨、以批判为锋、以立志为魂,将理想与现实、自我与世俗对比,既展现了陆游刚正不阿的品格,也传递出通透的处世智慧,是唱和诗中兼具思想性与感染力的佳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果萍聚合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juhe.xuguoping.net/shicidaquan/luyou_hechenlushanshishi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