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徐果萍聚合网 > 诗词大全 > 正文内容

寄陈鲁山二首·其二

陆游2025-11-24 21:45:00诗词大全8

宋代陆游《寄陈鲁山二首·其二》原文

天下无虞国论深,书生端合老山林。

平生力学所得处,政要如今不动心。

旧友几年犹短褐,谪官万里少来音。

愿公思此宽羁旅,静胜炎曦岂易侵。

核心结论:这首诗是陆游继《寄陈鲁山二首·其一》后的续篇,陆游与陈鲁山送别唱和诗。聚焦“时局认知—处世哲学—友人牵挂”,既表达了对南宋偏安背景下书生归宿的清醒认知,也传递了“以静制动、坚守本心”的处世智慧,终以对谪居友人的劝勉收尾,在沉郁中见豁达,在牵挂中显风骨,与第一首“怀才不遇、知己思念”形成互补,共同构成陆游对友人的完整寄怀。

宋代陆游《寄陈鲁山二首·其二》注释

无虞:没有忧患,指表面上天下太平(暗指南宋偏安江南,暂无外患直接威胁,但内部分歧深重)。

国论深:国家的议论、政策分歧深刻,暗指南宋朝廷内部主战与主和之争未平,政治氛围复杂。

端合:本该、理应,表达书生对自身归宿的理性认知。

老山林:终老于山林之间,指归隐田园,远离官场纷扰。

政要:“政”通“正”,意为关键、核心。

不动心: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我四十不动心”,指坚守本心、不为外界诱惑或挫折所动摇。

短褐(hè):粗布短衣,代指平民百姓的简朴生活,此处暗指两人虽有才华却未获重用,仍过着清贫日子。

谪官万里:指陈鲁山被贬谪到遥远的地方(结合背景推测,陈鲁山可能因政治立场遭贬)。

羁旅:客居他乡、漂泊无依的状态,此处指陈鲁山谪居异地的处境。

炎曦(xī):烈日,比喻世俗的喧嚣、官场的倾轧或谪居的苦闷。

静胜炎曦:以内心的宁静战胜外界的纷扰,化用道家“静胜躁”的哲学思想。

宋代陆游《寄陈鲁山二首·其二》翻译

天下表面太平无虞,可国家内部的议论分歧却十分深刻,我们书生本就理应终老于山林之间,远离官场纷扰。平生刻苦求学所收获的真谛,关键正在于如今能坚守本心、不为外物动摇。老朋友你这些年仍穿着粗布短衣,过着清贫生活,被贬谪到万里之外,很少有消息传来。愿你想到这些(坚守本心的道理),能放宽客居他乡的愁绪,内心的宁静足以战胜烈日般的纷扰,又怎会轻易被外界侵蚀呢?

宋代陆游《寄陈鲁山二首·其二》赏析

(一)创作背景与核心情感

创作背景:与第一首同为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左右所作,彼时陈鲁山因政治原因被贬谪远方,陆游闲居会稽,虽自身仕途困顿,仍牵挂友人,遂作此诗劝勉,传递坚守本心、以静自守的信念。

这首诗是陆游对挚友陈鲁山谪居异地的回应,核心情感围绕“时局认知—自我坚守—友人劝勉”展开,既藏着对南宋政局的清醒洞察,也饱含对知己的牵挂与期许

对时局的理性认知:“天下无虞国论深”一句看似写太平,实则暗含讽刺——南宋偏安一隅,表面无虞,实则内部主战主和之争激烈,政治环境复杂。陆游认为,在这样的时局下,书生难以实现抱负,“端合老山林”既是无奈之举,也是理性选择。

对本心的坚定坚守:“平生力学所得处,政要如今不动心”是全诗的核心,陆游将多年求学的真谛归结为“不动心”,既指自己在闲居困顿中坚守抗金初心与清贫品格,也暗劝陈鲁山在谪居逆境中不要动摇信念。

对友人的牵挂与劝勉:“旧友几年犹短褐,谪官万里少来音”直抒对陈鲁山的牵挂,既心疼他的清贫处境,也担忧他的谪居生活;结尾“愿公思此宽羁旅,静胜炎曦岂易侵”则以“静胜纷扰”的道理劝勉友人,传递出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二)艺术特色与行文结构

1.结构:层层递进,由己及人

全诗四联逻辑清晰,从时局到自我,再到友人,情感逐步深化:

首联(1-2句):定调时局与归宿以“天下无虞国论深”点出南宋政局的复杂性,继而提出“书生端合老山林”的核心观点,为全诗奠定“避世自守”的基调,既无奈又清醒。

颔联(3-4句):升华处世哲学承接首联,解释“老山林”的内在支撑——“不动心”,将个人坚守与儒家“坚守本心”的哲学结合,让“避世”不再是消极遁世,而是积极的自我坚守,立意更显深刻。

颈联(5-6句):转向友人处境笔锋一转,从自我坚守转向对友人的牵挂,“短褐”呼应前文“清贫”,“谪官万里”点出友人困境,“少来音”强化牵挂之情,过渡自然。

尾联(7-8句):劝勉友人自宽以“愿公思此”呼应颔联“不动心”,以“静胜炎曦”为友人提供精神慰藉,既劝勉其放宽心态,又肯定其坚守的价值,收束温暖而有力。

2.手法:用典自然,情感真挚

用典精准,意蕴丰厚:“不动心”化用《孟子》典故,既体现儒家知识分子的坚守品格,也让“处世哲学”更具文化底蕴;“静胜炎曦”化用道家“静胜躁”思想,将抽象的“宁静”与具象的“炎曦”对比,生动形象地表达“以静自守”的道理,儒道思想交融,丰富了诗歌内涵。

对比暗藏,张力十足:①时局对比:“天下无虞”的表面太平与“国论深”的内部纷争,凸显政局复杂性;②处境对比:“书生老山林”的清贫坚守与官场的倾轧纷扰,凸显“不动心”的可贵;③内外对比:“静”(内心宁静)与“炎曦”(外界纷扰),强化劝勉的说服力。

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全诗语言直白如话,“端合”“政要”“愿公”等词口语化十足,毫无晦涩之感;“犹短褐”“少来音”的表述直白流露牵挂,“静胜炎曦岂易侵”的劝勉则饱含力量,既体现陆游早期“简淡写实”的诗风,又传递出真挚深厚的友情感。

情景交融,意境浑成:虽无明显写景句,但“炎曦”既喻烈日,也喻纷扰,暗含谪居地的艰苦环境;“羁旅”则点出友人漂泊之态,景与情、理与情融为一体,让劝勉不显得空洞,反而更具感染力。

3.意象:凝练传神,承载深意

老山林:象征远离官场纷扰的归隐生活,暗喻“避世自守”的人生选择,不是消极遁世,而是对本心的坚守。

不动心:抽象的精神意象,是全诗的核心,既指对政治立场的坚守(抗金初心),也指对清贫品格的坚守,是陆游与陈鲁山共同的精神追求。

炎曦:既指自然中的烈日,也比喻官场的倾轧、世俗的诱惑、谪居的苦闷等一切外界纷扰,是“静”的对立面。

短褐:象征清贫简朴的生活,既写陈鲁山的处境,也暗指两人“安贫乐道”的共同品格,与第一首“穷死陶然”一脉相承。

(三)思想价值与文学意义

处世哲学的诗意表达:这首诗将儒家“坚守本心”与道家“以静自守”的哲学思想融为一体,提出“不动心”“静胜炎曦”的处世之道,既体现了宋代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也为身处逆境者提供了精神慰藉,具有跨越时代的启示意义。

真挚友情的深度写照:与第一首“忽忆灯前语入微”的思念不同,这首诗更侧重“劝勉式牵挂”——陆游不仅牵挂友人的处境,更以自身坚守的哲学劝勉友人,展现了“志同道合”的友情最高境界:不是单纯的情感慰藉,而是精神上的相互支撑。

陆游早期思想的重要体现:诗中“书生端合老山林”的选择,既不是消极避世,也不是放弃理想,而是在复杂时局下的理性坚守——既坚守抗金初心,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种“坚守与避世”的矛盾,是陆游“仕隐矛盾”的早期萌芽,为其后期“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奠定了思想基础。

唱和诗的精神共鸣:作为寄赠友人的诗作,这首诗既回应了第一首的“怀才不遇”与“知己思念”,又将情感升华为“处世哲学”与“精神劝勉”,形成完整的“寄怀系列”,体现了宋代文人“以诗明志、以文会友”的交往方式,友情的核心在于精神共鸣与相互支撑。

(四)与陆游其他作品的关联

与《寄陈鲁山二首·其一》相比,两首诗互为补充:其一侧重“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知己思念的深沉”,情感偏沉郁;其二侧重“处世哲学的坚守”与“友人劝勉的温暖”,情感偏豁达,共同展现了陆游对陈鲁山的完整情感——既有牵挂,也有期许;既有共情,也有支撑。

与《次韵鲁山新居绝句二首·其一》中“不如穷死却陶然”的安贫乐道相比,这首诗的“静胜炎曦”更强调“内心的坚守”,前者是对生活状态的选择,后者是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共同构成陆游早期“安贫守志”的人生哲学。

与晚年《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相比,这首诗的“书生端合老山林”是早期的“避世坚守”,晚年则是“隐居仍忧国”,虽境遇不同,但“坚守抗金初心”的核心始终未改,体现了陆游一生“爱国初心不渝”的品格。

宋代陆游《寄陈鲁山二首·其二》总结

《寄陈鲁山二首·其二》是陆游早期寄赠诗的佳作,以“时局—本心—友人”为脉络,将对政局的清醒认知、对本心的坚定坚守、对友人的牵挂劝勉融为一体。全诗用典自然、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既传递了“不动心”“静胜炎曦”的处世智慧,也展现了志同道合者之间精神支撑的珍贵友情。

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上的“以理驭情、意蕴丰厚”,更在于其传递的精神力量——在复杂时局与人生逆境中,坚守本心、以静自守,既不随波逐流,也不消极沉沦。这种精神与陆游一生的人生追求相呼应,也让诗歌跨越千年,仍能为身处逆境者提供精神慰藉与启示。

若想完整感受陆游与陈鲁山的深厚情谊及共同的人生追求,建议将此诗与《寄陈鲁山二首·其一》《次韵鲁山新居绝句二首》等系列唱和之作对比阅读,体会两人从“生活相知”到“精神共鸣”的深厚羁绊。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果萍聚合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juhe.xuguoping.net/shicidaquan/luyou_jichenlushanershou02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