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酬 曾学士学宛陵先生体比得书云所寓广教僧舍有陆子泉每对之辄奉怀
宋代陆游《寄酬 曾学士学宛陵先生体比得书云所寓广教僧舍有陆子泉每对之辄奉怀》原文
庭中下乾鹊,门外传远书。
小印红屈蟠,两端黄蜡涂。
开缄展矮纸,滑细疑卵肤。
首言劳良苦,后问逮妻孥。
中间勉以仕,语意极勤渠。
字如老瘠竹,墨淡行疏疏。
诗如古鼎篆,可爱不可摹。
快读醒人意,垢痒逢爬梳。
细读味益长,炙毂出膏腴。
行吟坐卧看,废食至日晡。
想见落笔时,万象听指呼。
亦知题诗处,绿井石发粗。
公闲计有客,煎茶置风炉。
倘公无客时,濯缨亦足娱。
井名本季疵,思人理岂无。
居然及贱子,愧谢恩意殊。
几时得从公,旧学锄荒芜。
古文讲声形,误字辨鲁鱼。
时时酌井泉,露芽奉瓢盂。
不知公许否,因风报何如。
宋代陆游《寄酬 曾学士学宛陵先生体比得书云所寓广教僧舍有陆子泉每对之辄奉怀》注释
乾鹊(qiánquè):即喜鹊,古人认为喜鹊临门预示有喜讯(如收到书信)。
远书:从远方寄来的书信,指曾几的来信。
屈蟠(qūpán):形容印章上的篆文曲折盘绕的样子。
黄蜡涂:古代书信两端以黄蜡封口,既防潮又防私拆,是当时的邮寄惯例。
开缄(jiān):拆开信封;缄,信封封口的绳索或粘合物。
矮纸:指篇幅较短、规格小巧的信纸。
卵肤:鸡蛋的蛋壳内壁,形容信纸光滑细腻的质感。
劳良苦:慰问对方奔波辛劳;“良”为副词,表“甚、颇”。
逮妻孥(nú):惠及妻子儿女;“逮”意为“及、到”,“妻孥”指妻子和子女。
勤渠(qínqú):恳切真挚的样子,形容恩师勉励的话语饱含真情。
老瘠竹:枯老瘦劲的竹子,比喻字迹瘦硬苍劲、骨力十足。
古鼎篆:古代铜鼎上的篆书,形容诗歌古朴典雅、意境深远,难以模仿。
垢痒逢爬梳:比喻读信如瘙痒时恰逢抓挠,形容内心的畅快与舒畅。
炙毂(zhìguǒ)出膏腴:“炙毂”本指烘烤车轴盛油的器具,油膏持续溢出,后比喻言辞精妙、意蕴丰厚;此处形容恩师的诗文耐人咀嚼,越读越有深意。
日晡(bū):傍晚时分,古代十二时辰中的申时(15:00-17:00)。
万象听指呼:形容恩师落笔时才思泉涌,万物皆能随心驾驭,尽入诗文。
石发:附着在岩石上的水苔、藻类,因井水湿润而生。
濯缨(zhuóyīng):典出《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指洗涤冠缨,比喻避世洁身或闲适自乐。
季疵:陆羽(733-804),字鸿渐,号季疵,唐代茶圣,著有《茶经》;此处“陆子泉”即陆羽泉,相传为陆羽所凿,位于上饶广教寺(茶山寺),水质清冽,为煎茶佳泉。
贱子:陆游自谦之词,意为卑微之人。
锄荒芜:比喻整理荒废的旧学,重新钻研学问。
声形:指古文字的音韵与字形,是传统小学(文字学)的核心内容。
鲁鱼:典出《抱朴子·遐览》“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指因字形相近而出现的文字讹误,后泛指书籍中的错别字。
露芽:清晨带露的嫩芽,特指优质茶芽。
曾学士:指曾几(1084-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南宋著名诗人,主张抗金,曾任校书郎(按开元旧制可称“学士”),是陆游的恩师,陆游十八岁起从其学习诗文。
宛陵先生体:指北宋诗人梅尧臣(号宛陵先生)的诗风,特点是语言简淡、写实真挚、意境深远,注重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
宋代陆游《寄酬曾学士学宛陵先生体比得书云所寓广教僧舍有陆子泉每对之辄奉怀》翻译
庭院中喜鹊喳喳啼叫,门外传来了远方的书信。信上红印篆文曲折盘绕,两端还涂着黄蜡防潮封缄。拆开信封展开小巧的信纸,光滑细腻得仿佛鸡蛋的内膜。信的开头慰问我奔波辛劳,接着又关切地问及我的妻子儿女。信的中间勉励我积极入世为官,语气言辞恳切又真挚。你的字迹就像枯老瘦劲的竹子,墨色清淡,行距疏朗有致。
你的诗作恰似古鼎上的篆书,古朴可爱,却难以模仿其神韵。快速诵读只觉神清气爽,如同瘙痒时恰逢畅快抓挠;细细品味更觉意蕴悠长,好比炙烤车毂溢出醇厚膏腴。我走着、吟着、坐着、躺着都在品读,连吃饭都忘了,直到傍晚时分。真想见到你落笔挥毫的时刻,世间万物都听你驱使,尽入诗篇。我也知晓你题诗的地方,那口绿莹莹的井边,水苔长得又厚又密。
想必你闲暇时会有宾客来访,便燃起风炉,用这泉水煎茶款待。倘若你无客相伴的时候,对着清泉洗涤冠缨,也足以自得其乐。这口井本是为纪念茶圣陆羽而名,感念故人的情怀怎能没有呢?你居然在信中牵挂着我这卑微之人,这份深厚的恩义让我深感愧疚与感激。
不知何时才能追随在你身旁,整治我荒废已久的旧学。一同探讨古文的音韵与字形,辨别书籍中那些鲁鱼般的讹误。时常汲取井中的清泉,采摘带露的嫩芽,为你奉上一杯香茗。不知你是否应允我的请求?借着风传递消息,告诉我你的心意如何。
宋代陆游《寄酬曾学士学宛陵先生体比得书云所寓广教僧舍有陆子泉每对之辄奉怀》赏析
(一)创作背景与核心情感
这首诗作于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陆游时年十八岁,正在家乡山阴师从曾几学习诗文。曾几是南宋初年著名诗人,主张抗金,学识渊博且为人正直,对陆游的诗歌创作与人生志向影响深远。此时曾几寓居上饶广教寺(茶山寺),寺中有陆羽开凿的“陆子泉”,他时常对着清泉思念弟子,遂寄信勉励陆游,陆游收到书信后,模仿恩师推崇的梅尧臣“宛陵体”写下此诗酬答。
核心情感:
对恩师的崇敬仰慕:诗中对曾几的字迹、诗作极力赞誉,对其关切慰问与勉励倍感温暖,尽显弟子对恩师的由衷敬佩。
对知遇之恩的感念:曾几作为文坛前辈与朝廷官员,对晚辈陆游关怀备至,连其家人都一并问及,这份知遇之恩让陆游深深愧疚又满心感激。
追随治学的殷切愿望:渴望能陪伴恩师左右,一同钻研古文、辨析讹误,共享泉茗之乐,展现了对学问的执着与对师生共处时光的向往。
对简淡诗风的践行:全诗刻意模仿梅尧臣的写实风格,不事雕琢,以日常琐事入诗,情感真挚自然,是陆游早年学诗的重要见证。
(二)艺术特色与行文结构
1.结构层层递进,脉络清晰自然
全诗以“收信-读信-赏文-怀人-述志”为线索,步步深入,情感连贯:
第一层(1-6句):收信拆封,细节传神:以“乾鹊报喜”起笔,点明收到远信的契机,随后细致刻画信封的“红印”“黄蜡”与信纸的“滑细如卵肤”,从视觉、触觉角度再现拆信场景,平淡中见真情,暗合宛陵体写实特点。
第二层(7-14句):读信赏文,赞誉有加:先概述信中内容——慰问辛劳、关切家人、勉励仕途,凸显恩师的慈爱与恳切;再聚焦字迹(老瘠竹)与诗作(古鼎篆),以生动比喻赞其文才,又用“垢痒逢爬梳”“炙毂出膏腴”形容读信的畅快与诗文的深厚,层次丰富。
第三层(15-22句):怀人想象,情景交融:由读信联想到恩师落笔的风采,再想象其在陆子泉边煎茶待客、濯缨自乐的闲适场景,既呼应了信中“每对之辄奉怀”的题意,也营造出清雅悠远的意境。
第四层(23-30句):述志恳请,情意恳切:从对恩师的思念转入自我述志,表达追随治学的愿望,最后以问句收尾,既显谦逊,又将期盼之情推向高潮,余韵悠长。
2.艺术手法精妙,尽显宛陵风骨
简淡写实,细节生动:全诗无华丽辞藻,聚焦“拆信”“读信”等日常琐事,以“红印”“黄蜡”“矮纸”“卵肤”等具体意象再现场景,如“行吟坐卧看,废食至日晡”,直白刻画读信入迷的状态,尽显梅尧臣诗风的质朴真切。
比喻贴切,形象鲜明:多处运用比喻增强表现力:以“老瘠竹”喻字迹瘦硬苍劲,以“古鼎篆”喻诗作古朴难摹,以“垢痒逢爬梳”喻读信的畅快,以“炙毂出膏腴”喻诗文意蕴丰厚,比喻新颖又恰如其分,让抽象的感受变得具体可感。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前半部分写实(拆信、读信),后半部分写虚(想象恩师的生活、期盼相见的场景),实景与虚景相互映衬,既展现了书信传递的情感联结,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让怀人之情更显深沉。
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全诗采用五言古诗形制,语言通俗自然,如“公闲计有客,煎茶置风炉”“时时酌井泉,露芽奉瓢盂”,如同日常对话,却饱含对恩师的思念与敬意,做到了“语淡情深”,完美契合宛陵体的艺术追求。
3.意象选择典型,承载深厚意蕴
陆子泉:既呼应诗题中“所寓广教僧舍有陆子泉”的背景,又以茶圣陆羽的典故增添文化内涵,成为联结师生情谊的媒介——恩师对泉怀人,弟子对信思师,清泉象征着师生间纯粹真挚的情感。
书信相关意象(红印、黄蜡、矮纸):细节刻画凸显了书信的珍贵与远方情谊的厚重,在古代交通不便的背景下,一封家书抵万金,这些意象承载着陆游收到恩师来信的喜悦与珍视。
治学相关意象(古文、声形、鲁鱼):体现了陆游对学问的敬畏与钻研之志,也呼应了曾几作为文坛前辈的身份,展现了师生间“以文会友”的深厚联结。
(三)思想价值与文学意义
师生情谊的生动写照:诗中既展现了曾几作为恩师的慈爱、恳切与赏识,也体现了陆游作为弟子的谦逊、敬仰与感恩,为后世留下了一段文坛师生相知相惜的佳话,具有珍贵的人文价值。
宋诗风格传承的见证:陆游早年刻意模仿梅尧臣的宛陵体,这首诗是其学诗过程的重要作品,反映了南宋初年诗坛对“平淡写实”风格的推崇,也展现了陆游博采众长的文学态度,为其日后形成雄浑豪放又不失清新自然的独特风格奠定了基础。
治学精神与人生追求的表达:诗中“旧学锄荒芜”“误字辨鲁鱼”的表述,展现了陆游早年严谨的治学态度;而对追随恩师的期盼,既包含对学问的追求,也暗含对恩师抗金志向的认同,为其日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埋下伏笔。
日常生活的诗意升华:全诗以“收信、读信、怀人”等日常琐事入诗,不刻意拔高,却在平淡中见深情,将平凡的生活场景转化为富有诗意的表达,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审美追求。
(四)与陆游其他作品的关联
这首诗是陆游早年的酬答诗,风格简淡写实,与他晚年雄浑豪放的爱国诗篇(如《示儿》《书愤》)风格迥异,但其中蕴含的感恩之心、治学之志与爱国情怀的萌芽,却贯穿了其一生的创作:
与《别曾学士》(同是赠答曾几的作品)相比,两首诗均表达了对恩师的崇敬仰慕,但《别曾学士》更侧重久仰与初见的欣喜,这首诗则聚焦书信往来的思念与追随治学的期盼,情感更显细腻深沉。
诗中对“陆子泉”的向往与煎茶品茗的闲适想象,与陆游晚年《临安春雨初霁》中“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闲适意境一脉相承,展现了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对清雅生活的向往。
宋代陆游《寄酬曾学士学宛陵先生体比得书云所寓广教僧舍有陆子泉每对之辄奉怀》总结
《寄酬曾学士学宛陵先生体比得书云所寓广教僧舍有陆子泉每对之辄奉怀》是陆游早年诗歌创作的重要代表作,既体现了对梅尧臣简淡写实诗风的精准模仿,也饱含着对恩师曾几的真挚情感。全诗以书信为线索,细节生动、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将拆信的欣喜、读文的畅快、怀人的深沉、述志的恳切融为一体,既展现了青年陆游的治学热情与文学才华,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谊佳话。
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上的传承与实践,更在于其传递的纯粹情感与治学精神——在快节奏的当下,这份对恩师的敬重、对学问的执着、对情谊的珍视,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若想进一步理解陆游诗风的演变,建议将此诗与他中年入蜀后的军旅诗作(如《关山月》)、晚年退居家乡的爱国诗篇(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对比阅读,感受其从“简淡写实”到“雄浑豪放”的风格转变,以及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