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徐果萍聚合网 > 诗词大全 > 正文内容

留题云门草堂

陆游2025-11-23 21:55:00诗词大全10

宋代陆游《留题云门草堂》原文

小住初为旬月期,二年留滞未应非。

寻碑野寺云生屦,送客溪桥雪满衣。

亲涤砚池余墨渍,卧看炉面散烟霏。

他年游宦应无此,早买渔蓑未老归。

核心结论:这首诗是陆游于绍兴二十六年冬(1156年)赴任福建主簿前,留题于会稽云门草堂的七言律诗。诗人原本计划小住一月,却意外滞留两年,诗中以“寻碑访寺”“溪桥送客”“涤砚卧观”等生活细节,勾勒出清寂闲适的山居岁月,既流露对这段时光的珍视与不舍,又暗含对未来宦途的预判与归隐期许,展现了青年陆游在出仕前夕,于“济世抱负”与“山林之乐”间的微妙平衡,语言质朴却意境深远。

宋代陆游《留题云门草堂》注释

云门草堂:位于绍兴云门寿圣院(今浙江绍兴云门寺),是陆游早年读书、闲居之所,他与此处结下深厚情谊,一生留下五十余首相关诗作。

旬月期:原本计划停留一个月,“旬”为十日,“旬月”即一整月。

留滞:意外停留、滞留,指实际居住时长远超预期。

未应非:或许并非失算、未必是坏事,暗含诗人对两年山居生活的认可。

云生屦:寻访古碑时,云雾缭绕沾湿鞋履,“屦”为古代麻质鞋子,此句勾勒山居清寂之景。

烟霏:炉烟袅袅飘散的样子,“霏”形容轻烟弥漫的状态。

游宦:外出做官,此处指诗人即将赴任福建主簿的仕途生涯。

渔蓑:渔人的蓑衣,是陆游诗中常见意象,象征远离尘嚣的归隐生活。

宋代陆游《留题云门草堂》翻译

原本只打算在此小住一月,未曾想滞留两年,细细想来或许并非坏事。寻访野寺古碑时,云雾从鞋边冉冉升起;溪桥送别友人时,雪花纷纷落满了衣衫。亲手洗净砚池里残留的墨渍,闲卧窗边,静看炉面轻烟缓缓飘散。他日外出为官,理应再无这般闲适时光,不如趁早买下渔蓑,未老之时便归隐田园。

宋代陆游《留题云门草堂》赏析

(一)创作背景与核心情感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暗藏着陆游人生的重要转折: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逝后,政局渐趋清明,被压抑多年的陆游终于获得出仕机会,即将赴任福建宁德县主簿。而云门草堂是他闲居两年的精神栖息地——此处不仅是他早年读书之所,更见证了他在政治低谷期的沉淀时光。

核心情感:

对山居岁月的眷恋不舍:“二年留滞未应非”一句,将意外滞留的遗憾转化为对时光的珍视,“寻碑”“送客”“涤砚”“卧观”等细节,皆是对这段清寂自由生活的深情回望。

对宦途生涯的清醒预判:“他年游宦应无此”直抒胸臆,诗人深知官场应酬、案牍劳形将取代山居闲适,提前流露出对仕途束缚的隐忧。

对归隐生活的坚定期许:“早买渔蓑未老归”以“渔蓑”为核心意象,既呼应了他对山林之乐的热爱,也埋下了日后屡遭贬谪后,始终向往归隐的情感伏笔。

(二)艺术特色与行文结构

1.结构严谨,情景相生

全诗以“时光流转”为线索,从“留滞之因”到“山居之景”,再到“未来之愿”,脉络清晰且层层递进:

首联(1-2句):破题点旨以“旬月期”与“二年留滞”的反差开篇,既交代背景,又以“未应非”定下“珍视过往”的情感基调,转折自然。

颔联(3-4句):绘景纪事选取“寻碑”“送客”两个典型场景,一“寻”一“送”,一“云”一“雪”,既展现山居生活的清寂与雅趣,又暗含岁月流转(从云雾缭绕到雪花纷飞)的时间感,对仗工整且画面感极强。

颈联(5-6句):聚焦闲趣转向室内生活,“亲涤砚池”见文人雅兴,“卧看烟霏”显闲适心境,细节描摹细腻传神,将山居之乐推向极致。

尾联(7-8句):抒怀明志由过往转向未来,以“应无此”的预判反衬当下之珍贵,用“早买渔蓑”的期许收束全篇,情感从眷恋升华为笃定。

2.手法灵动,意蕴丰厚

情景交融,以景衬情:“云生屦”“雪满衣”既写实山居环境的清寒幽静,又暗喻诗人心境的澄澈淡泊;“炉面散烟霏”的宁静之景,与尾联“游宦”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归隐之志。

意象凝练,象征鲜明:“砚池”象征文人坚守的精神追求,是诗人闲居期间读书创作的见证;“渔蓑”则贯穿陆游一生诗作,成为远离官场、回归自然的核心象征,与《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中“尘暗旧貂裘”的失意形成呼应,暗藏人生选择的隐喻。

语言质朴,情真意切:全诗无华丽辞藻,“小住”“亲涤”“卧看”等口语化表达,如话家常却饱含深情;“未应非”“应无此”的推测语气,更显情感的真挚与自然,契合陆游早期“简淡写实”的诗风。

3.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作为七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严丝合缝:“寻碑”对“送客”(动作)、“野寺”对“溪桥”(地点)、“云生屦”对“雪满衣”(景况);“亲涤”对“卧看”(动作)、“砚池”对“炉面”(物象)、“余墨渍”对“散烟霏”(状态),词性相对、意境相合,读来朗朗上口。

(三)思想价值与文学意义

人生转折的诗意定格:这首诗是陆游从“闲居蛰伏”到“入世为官”的过渡之作,既记录了他青年时期对山林生活的热爱,也展现了其“兼济天下”的责任感,为理解他一生“仕隐矛盾”的情感主线提供了关键线索。

隐逸文化的当代回响:诗中“早买渔蓑未老归”的期许,延续了陶渊明以来的隐逸传统,却并非消极避世——陆游的归隐之愿,源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而非对理想的放弃,这种“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人生态度,具有跨越时代的价值。

生活美学的细腻呈现:“亲涤砚池余墨渍,卧看炉面散烟霏”两句,将日常琐事升华为审美体验,展现了宋代文人“于平淡中见真趣”的生活美学,为后世提供了观察传统文人生活的独特视角。

诗风演变的重要见证:与同期《霁夜观月》《新夏感事》相比,这首诗少了时政关切的锋芒,多了生活细节的温情,体现了陆游诗歌风格的多元性——既能写慷慨激昂的爱国之语,也能绘清寂恬淡的山居之景,为其后期“沉郁顿挫”的诗风奠定了基础。

宋代陆游《留题云门草堂》总结

《留题云门草堂》以“小住两年”的生活轨迹为脉络,将日常琐事、自然之景与人生思考完美融合。全诗既无悲戚之态,亦无狂放之言,仅以质朴笔触勾勒山居之乐,以“渔蓑”意象寄托归隐之愿,在平静的叙述中暗藏深情。这首诗不仅是陆游人生转折期的情感写照,更是宋代文人“仕隐平衡”观的诗意表达——即便心怀济世之志,也不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若想进一步探讨陆游的“仕隐矛盾”,可结合他晚年《鹊桥仙·一竿风月》《幽居初夏》等归隐主题诗作对比阅读;若对云门草堂的历史背景感兴趣,也可深入了解其与陆游一生的渊源,欢迎随时分享你的想法!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果萍聚合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juhe.xuguoping.net/shicidaquan/luyou_liutiyunmencaotang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