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徐果萍聚合网 > 诗词大全 > 正文内容

送韩梓秀才十八韵

陆游2025-11-23 22:00:00诗词大全10

宋代陆游《送韩梓秀才十八韵》原文

束发走场屋,始得从君游。灯火都城夜,风雨湖上秋。

追随不隔日,岩壑穷探搜。摩挲石屋背,摇兀闇门舟。

酒酣耳颊热,意气盖九州。夜卧相蹋语,狂笑杂嘲讴。

但恐富贵逼,肯怀贫贱忧。人事信难料,百战竟不侯。

我老农圃间,君落天南陬。相逢会稽市,感叹岁月遒。

君从上都来,倘逢旧朋俦。我穷本天命,于人宁有求。

但念侯君房,不知尚痴不。君闻拊手笑,怪我狂未瘳。

共谈平生旧,只欲苦死留。如何忽决去,病疟送无由。

秋风坠桐叶,新霜犯貂裘。君听马蹄声,中有千里愁。

核心结论:这首诗是陆游33岁(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闲居会稽时所作的五言古诗,收录于《剑南诗稿》,聚焦与科举挚友韩梓“少年同游—中年漂泊—重逢别离”的人生轨迹。全诗以质朴白描追忆青春意气,以今昔对比抒发世事沧桑,终以秋日送别收束,在豪迈与沉郁的情感交织中,既藏对纯粹友情的珍视,也含对功名未就的怅惘,是南宋初期士人困顿境遇与真挚情谊的生动写照。

宋代陆游《送韩梓秀才十八韵》注释

束发:古代男子十五岁束发成髻,代指少年时期(陆游初次应考约16岁)。

场屋:宋代科举考试的场所,此处特指科举应试之路。

闇(àn)门舟:“闇门”为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西北城门,临近运河,“摇兀”形容小船颠簸摇晃之态。

蹋(tà)语:同榻而卧时相互推踏、畅所欲言,形容挚友间无拘无束的畅谈。

嘲讴(ōu):诙谐的歌谣、打趣的唱和,凸显少年时的狂放不羁。

百战竟不侯:化用汉代李广“李广难封”典故,“侯”代指功名爵位,此处指两人多次应试或奔波仕途,终未获官职。

农圃间:指陆游闲居山阴时躬耕田园的生活,暗喻仕途失意。

天南陬(zōu):南方极偏远的角落,“陬”指角落、边陲,形容韩梓漂泊之地的荒远。

岁月遒(qiú):“遒”意为急促、迫近,指岁月流逝飞快,催人衰老。

上都:指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

朋俦(chóu):同伴、友人,特指两人少年时的科举同好。

侯君房:指汉代侯霸(字君房),《后汉书》载其性格刚直、行事执着,此处代指两人共同结识的旧友(一说陆游自嘲早年疏狂如侯霸)。

瘳(chōu):病愈,“狂未瘳”指自己疏狂不羁的性情仍未改变。

病疟(nüè):身患疟疾,古代常见传染病,此处写实陆游送别时的身体状况。

犯貂裘:“犯”指侵袭,深秋新霜寒气穿透貂皮大衣,既写天气寒凉,也衬离愁凄苦。

宋代陆游《送韩梓秀才十八韵》翻译

束发之年便奔走科举考场,从此方能与你结为挚友同游。曾在都城夜色的灯火下苦读,也曾在湖上秋风秋雨中共赏清秋。我俩日日相随从无一日间隔,深山险壑都要尽数探个究竟。亲手摩挲石屋斑驳的后壁,在闇门桥下乘一叶扁舟颠簸遨游。酒酣耳热之际意气风发,豪情壮志简直要盖过九州大地。夜里同榻而卧推踏畅谈,狂放的笑声中夹杂着诙谐唱酬。当时只担心富贵来相逼扰,哪里会为贫贱生计暗自忧愁?人事变幻实在难以预料,纵使历经奔波终究未得功名封授。如今我闲居田园躬耕农圃,你却漂泊沉沦到天南尽头。意外在会稽集市上重逢相见,唯有感叹岁月匆匆催人白头。你从都城临安远道而来,倘若遇见旧日的同伴知友。我一生清贫原是天命注定,对他人对世事又怎会有所祈求?只牵挂着当年的旧友侯君房,不知他如今是否还那般执着痴守?你听我这般言语拍手大笑,笑我疏狂不羁的老毛病仍未痊愈。一同追忆平生过往的旧事,只想苦苦将你挽留不愿分手。为何你竟突然决意要离去,我身患疟疾却无从送你一程。秋风萧瑟吹落满地梧桐叶,新霜初降寒气浸透了貂裘。请你细细聆听那远去的马蹄声,每一声都饱含着千里之外的离愁。

宋代陆游《送韩梓秀才十八韵》赏析

(一)创作背景与核心情感

这首诗作于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秦桧已死两年,南宋政局渐趋清明,但陆游因早年力主抗金、反对议和,仍未获正式官职,闲居会稽(今绍兴)躬耕田园。韩梓是陆游少年时一同应试的挚友,两人曾在临安、西湖一带同窗同游,情谊深厚;后各自漂泊,韩梓远赴天南,陆游困守乡野,此次会稽重逢后韩梓决意离去,陆游因病未能送别,遂作此十八韵长诗寄怀。

核心情感:

对青春意气的追忆与眷恋:诗前八句以“灯火都城”“风雨湖上”“岩壑探搜”等场景,定格少年时同窗苦读、漫游山水的自由时光,“意气盖九州”尽显报国壮志与狂放性情,是对纯粹青春的深情回望。

对世事沧桑的怅惘与无奈:“人事信难料”一句转折,以“我老农圃间,君落天南陬”的今昔对比,道尽两人“百战竟不侯”的共同困顿,既含对功名未就的遗憾,也藏对命运无常的喟叹。

对真挚友情的珍视与不舍:重逢时“共谈平生旧,只欲苦死留”的直白刻画,病疟缠身“送无由”的遗憾,尽显友情的纯粹与深厚,无关功名富贵,只存知己牵挂。

对自我性情的坚守与自嘲:“怪我狂未瘳”的自嘲,既呼应少年时的“意气盖九州”,也暗喻在困顿境遇中,仍未被世俗磨平的疏狂本性,是陆游一生“狂放”气质的早期写照。

(二)艺术特色与行文结构

1.结构:今昔交织,脉络清晰

全诗以“忆旧—感今—送别”为核心脉络,时空转换自然,情感层层递进:

第一层(1-8句):追忆青春同游以“束发从君游”破题,选取“都城灯火”“湖上风雨”“岩壑探搜”“闇门行舟”四个典型场景,白描少年时形影不离的交游时光,画面鲜活,意气昂扬。

第二层(9-14句):感怀世事变迁从“酒酣意气”的豪迈转入“百战不侯”的沉郁,以“我”与“君”的境遇对比,点出功名未就、各自漂泊的现实,“感叹岁月遒”收束今昔落差,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层(15-22句):刻画重逢离别聚焦会稽重逢的细节:问旧友、自嘲狂、苦挽留,再以“病疟送无由”点出送别遗憾,情感从欣喜转为不舍,细腻真挚。

第四层(23-24句):以景结情借“秋风桐叶”“新霜貂裘”的秋日萧瑟之景,衬“马蹄声中千里愁”的离绪,景与情融,余味悠长。

2.手法:白描传神,对比强烈

白描手法贯穿全篇:“摩挲石屋背,摇兀闇门舟”“夜卧相蹋语,狂笑杂嘲讴”等句,以极简笔墨勾勒动作与场景,无华丽辞藻却画面感极强,精准还原少年交游的狂放与重逢的温情。

今昔对比强化情感:①境遇对比:少年“意气盖九州”与中年“我老农圃、君落天南”;②心态对比:当年“恐富贵逼”与如今“穷本天命”;③场景对比:都城灯火、湖上风雨的热闹,与秋风桐叶、马蹄孤征的孤寂,多重对比让沧桑感与离愁更显浓烈。

细节刻画凸显真情:“拊手笑”“苦死留”“送无由”等细节,如话家常却饱含深情——“拊手笑”见挚友间的亲昵,“苦死留”显不舍之切,“送无由”露遗憾之深,让情感表达真挚可感。

语言质朴,气韵流畅:全诗为五言古体,不受格律束缚,语言直白自然,“束发”“走”“探搜”“蹋语”等口语化表达,如叙家常却朗朗上口;十八韵的篇幅让情感得以充分宣泄,从豪迈到沉郁的转折自然无痕,尽显古体诗的雄浑与灵动。

3.意象:凝练鲜活,意蕴丰厚

灯火、风雨、岩壑、行舟:象征少年时的自由与壮志,是青春记忆的具象化载体。

农圃、天南陬:代表中年的困顿与漂泊,暗喻仕途失意后的人生境遇。

秋风、桐叶、新霜:秋日萧瑟意象,既点明送别时节,又渲染离愁凄苦,与《霁夜观月》中“云散月出”的光明意象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此诗的沉郁基调。

马蹄声:以听觉意象收束,将“千里愁”具象化,让离别之痛绵长不绝,余韵无穷。

(三)思想价值与文学意义

士人困顿境遇的真实记录:诗中“百战竟不侯”“我老农圃间,君落天南陬”的境遇,不仅是陆游与韩梓的个人写照,更是南宋初期主战派士人的集体命运——他们胸怀壮志,却因政治排挤而功名难就、漂泊四方,诗歌为这一历史背景提供了生动的文学佐证。

纯粹友情的诗意礼赞:与同期《送曾学士赴行在》《送陈德邵宫教赴行在二十韵》等赠答贤士的诗作不同,这首诗聚焦“无功利的同窗情谊”,无关仕途、不问富贵,只念少年意气与知己牵挂,展现了友情最本真的模样,具有跨越时代的共鸣力。

陆游诗风的早期见证:全诗以白描见长,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既延续了梅尧臣“简淡写实”的诗风,又暗藏后期“沉郁顿挫”的端倪。从“意气盖九州”的豪迈到“中有千里愁”的沉郁,情感张力十足,展现了陆游早期诗歌多元的风格特质。

“狂放”人格的早期写照:“意气盖九州”“狂笑杂嘲讴”“狂未瘳”等表述,勾勒出陆游“疏狂不羁”的人格特质——这种“狂”并非恃才傲物,而是对理想的执着、对世俗的不屈,成为贯穿其一生的精神标识,在晚年《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中得到进一步升华。

(四)与陆游其他作品的关联

与中年入蜀后的《金错刀行》相比,两首诗均有“意气盖九州”的豪迈,前者是少年壮志的追忆,后者是中年报国的呐喊,展现了陆游从青春到中年的理想坚守。

与晚年《沈园二首》相比,两首诗均以“重逢离别”为核心,前者聚焦友情的纯粹与沧桑,后者饱含爱情的遗憾与怅惘,同为陆游“以浅语写深情”的典范。

诗中“我穷本天命,于人宁有求”的清贫自守,与《留题云门草堂》中“早买渔蓑未老归”的归隐期许一脉相承,共同构成陆游“仕隐矛盾”的早期萌芽,为其后期屡遭贬谪后仍坚守本心奠定了思想基础。

宋代陆游《送韩梓秀才十八韵》总结

《送韩梓秀才十八韵》以“友情”为线索,串联起少年、中年的人生片段,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世事沧桑,在质朴白描中凸显真情。全诗既无华丽辞藻,也无晦涩用典,却以“语淡情深”的特质,将青春意气、友情珍视、功名怅惘、离别愁绪融为一体,既展现了陆游早期的诗风与人格,也记录了南宋初期士人的困顿与坚守。

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上的“以小见大”——以个人友情折射时代境遇,更在于情感上的“纯粹真挚”——在功利的世俗中,留存了对知己的牵挂、对青春的眷恋。这种纯粹的情感与坚守的理想,正是陆游诗歌能够跨越千年、打动人心的核心力量。

若想进一步探讨陆游的“友情观”与“狂放人格”,可结合《寄酬曾学士学宛陵先生体》《送陈德邵宫教赴行在二十韵》等赠答诗对比阅读,感受其对不同友人(恩师、前辈、同窗)的情感差异,以及“狂放”背后的理想与坚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果萍聚合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juhe.xuguoping.net/shicidaquan/luyou_songhanxiucaishibayu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