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夏感事
宋代陆游《新夏感事》原文
百花过尽绿阴成,漠漠炉香睡晚晴。
病起兼旬疏把酒,山深四月始闻莺。
近传下诏通言路,已卜余年见太平。
圣主不忘初政美,小儒唯有涕纵横。
核心结论:这首诗是陆游于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初夏闲居会稽云门寺时所作的七言律诗。彼时秦桧已死近两年,宋高宗听从曾几建议下诏开放言路,政局呈现革新气象。诗歌以新夏景物起笔,融病后闲居之态与时政关切于一体,前半段描摹宁静清幽的山居景致,后半段直抒听闻开言路后的狂喜与期盼,既展现了诗人病愈后的闲适心境,更彰显了其“与国家同忧同乐”的爱国情怀,是陆游早期将个人境遇与时代命运紧密结合的典范之作。
宋代陆游《新夏感事》注释
新夏:初夏,指立夏前后,此时百花凋零而绿树成荫,尽显季节更替之态。
漠漠炉香:指淡淡的炉烟缭绕之景,“漠漠”形容烟气弥漫的轻柔样子。
晚晴:雨后初晴的傍晚,既写天气,亦暗喻政局阴霾消散后的清明。
兼旬:二十天,“旬”为十日,“兼旬”即两旬。
疏把酒:少饮酒,“疏”指稀疏、稀少,因大病初愈而节制饮酒。
山深始闻莺:因云门寺地处深山,物候较平原为迟,至四月才首次听到莺啼,暗合白居易“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境。
通言路:指朝廷下诏开放言论,允许士民上书言事,是政治清明的重要标志。
卜余年:预料自己的余生,“卜”为预料、推测之意。
圣主:指宋高宗赵构,此处既含感激之情,亦有讽谏期许之意。
初政美:指秦桧死后,朝廷推行的革新举措(如开放言路、追复受迫害大臣官职等),赞其初始政绩之善。
小儒:陆游自谦之词,彼时他虽未入仕,仍以天下为念。
涕纵横:泪水流淌不止,形容激动狂喜之态。
宋代陆游《新夏感事》翻译
百花已然开尽,浓绿的树荫铺满大地,淡淡的炉烟缭绕,我在雨后初晴的傍晚安然小憩。大病初愈已有二十余日,早已疏懒了饮酒之事,深山之中物候偏迟,直到四月才第一次听见黄莺啼鸣。近来传闻朝廷下诏开放言路,广纳贤言,我已预料到,余生定能得见天下太平的盛景。圣明的君主没有忘记初始执政的善政,我这一介寒微书生,唯有感激得泪水流淌不止。
宋代陆游《新夏感事》赏析
(一)创作背景与核心情感
这首诗作于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初夏,陆游时年33岁。自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逝后,南宋政局逐渐松动:高宗增置言事官、追复赵鼎等受迫害大臣官职、废除秦桧时期的部分苛政,次年更听从曾几建议下诏开放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议论朝政。陆游此前因反对秦桧议和主张而被黜免,闲居山阴期间虽身染疾病,却始终关注时政,当听闻开言路的消息后,压抑多年的爱国热忱与对太平的期盼喷薄而出,遂作此诗。
核心情感:
病后闲居的闲适安然:首联与颔联描摹新夏山居之景,炉香漠漠、晚晴高卧、山深闻莺,既写出病愈后的舒缓心境,也暗藏对宁静生活的珍视。
时政革新的狂喜期盼:“近传下诏通言路”一句是情感转折点,将个人境遇与国家命运相连,“已卜余年见太平”直抒对政局好转、天下安定的迫切期盼。
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尾联“涕纵横”以极致的情感表达,既含对圣主纳谏的感激,也藏对国家未来的牵挂,彰显了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初心。
对善政延续的隐晦期许:“圣主不忘初政美”一句语带双关,既赞美当前革新举措,也暗含对君主坚守善政、勿复旧弊的讽谏之意。
(二)艺术特色与行文结构
1.结构精巧,情景相生
全诗以“景—情”为脉络,前半写景铺垫,后半感事升华,过渡自然流畅:
首联(1-2句):铺陈新夏之景以“百花过尽”“绿阴成”勾勒初夏物候特征,“漠漠炉香”“睡晚晴”刻画山居闲适之态,营造出宁静清幽的意境,为后文情感转折蓄势。
颔联(3-4句):融景于身续写病后生活:“兼旬疏把酒”言身体未愈的节制,“山深始闻莺”写地域物候之迟。两句既写实,又以“始闻莺”暗喻时政转机的姗姗来迟,景与情、个人与时代悄然勾连。
颈联(5-6句):直转时政由闲居之景陡然转入感事核心,“近传”二字凸显消息的振奋性,“已卜”流露坚定的信心,情感从闲适转为狂喜,格局豁然开阔。
尾联(7-8句):情感极致以“圣主”呼应“通言路”的善政,以“小儒涕纵横”直抒胸臆,将对国家太平的期盼、个人受压抑后的释放等复杂情感推向顶点,余味悠长。
2.手法灵动,意蕴丰厚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前两联写景为“实”,描摹可感的山居景致与病后状态;后两联感事为“虚”,抒发对时政的期盼与感慨。实景为情感铺垫,虚情赋予实景深意,做到“景语皆情语”。
对比鲜明,张力十足一是环境对比:深山的宁静清幽与朝堂的政治变动形成空间对比;二是情感对比:病后的恬淡闲适与闻诏后的涕泪纵横形成情绪反差;三是时空对比:“四月始闻莺”的物候迟缓与“近传下诏”的时政新变形成时间张力,凸显革新的迫切与珍贵。
用典自然,意蕴暗藏“山深四月始闻莺”暗合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意,既写出深山物候特点,又隐喻自己长期被政治压抑、终见曙光的境遇;“通言路”化用古代政治传统,以象征手法指向具体时政,含蓄而有力。
语言质朴,情真意切全诗语言不事雕琢,“漠漠”“疏”“始”等字词精准传神,“唯有涕纵横”以直白笔触写极致情感,正如清代方东树所评“情真语朴,意境绝佳”。
3.意象凝练,承载多重寓意
绿阴与炉香:象征新夏的生机与山居的宁静,暗喻政局初定后的平和气象。
莺啼:既为自然物候的标志,也象征佳音传来、希望萌生,是时政转机的诗意隐喻。
诏书通言路:核心政治意象,代表清明政治的开端,是诗人情感爆发的触发点。
(三)思想价值与文学意义
时代变局的诗意记录诗歌以个人视角捕捉了秦桧死后南宋政局的关键转折,“通言路”“见太平”等内容,真实反映了绍兴后期士大夫阶层对革新的期盼,成为南宋初期政治变迁的生动缩影,具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
陆游爱国思想的深化与同期《夜读兵书》《送曾学士赴行在》相比,这首诗更侧重展现诗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忧其君”的情怀——即便闲居深山、大病初愈,仍心系朝堂、关注民生,其爱国情怀从早年的壮志激昂,逐渐沉淀为深沉持久的牵挂。
抒情诗的题材拓展诗歌突破了传统新夏诗“咏物写景”的局限,将时令感怀与时政关切、个人境遇相结合,拓宽了抒情诗的题材范围,赋予其丰富的社会意义与政治内涵。
情感表达的典范性全诗以“浅语写深情”,从闲适到狂喜的情感转变自然真切,“涕纵横”的细节描写既不矫饰也不夸张,成为古代士人“以道自任”的情感写照,极具感染力。
(四)与陆游其他作品的关联
与晚年《书愤》相比,两首诗均以个人境遇折射时代命运,前者是“见太平”的欣喜期盼,后者是“塞上长城空自许”的壮志难酬,形成跨越半生的情感呼应,凸显其爱国初心始终不渝。
与同期《送曾学士赴行在》一脉相承,两首诗均以“时政革新”为核心关切,前者借送别恩师献策,后者以个人感怀抒志,共同展现了青年陆游“身在江湖、心忧庙堂”的政治抱负。
诗中“病起疏酒”的闲适与“闻诏涕零”的激动,与《霁夜观月》中“云散月出”的隐喻异曲同工,均体现了陆游将自然之景与政治情怀相融合的创作特质。
宋代陆游《新夏感事》总结
《新夏感事》是陆游青年时期的经典抒情之作,以新夏闲居的宁静景致为底色,以朝廷开放言路的时政为核心,将个人病后状态、山居情趣与家国期盼完美交融。全诗结构精巧、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前半段的清幽之景与后半段的狂喜之情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珍视,更彰显了其“与国家同忧同乐”的爱国情怀。在秦桧死后的政治变局中,这首诗不仅记录了时代的曙光,更定格了古代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风貌,成为陆游诗歌中“浅语深情”风格的典型代表。
若想进一步理解陆游这一时期的思想脉络,建议将此诗与《霁夜观月》《二月二十四日作》对比阅读,感受其从“期盼光明”“关注民生”到“拥抱革新”的情感演进,以及早期诗风“质朴中见锋芒、宁静中藏热忱”的鲜明特点。
- 别曾学士
- 送仲高兄宫学秩满赴行
- 题阎郎中溧水东皋园亭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一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二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三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四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五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六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七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八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九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十
- 看梅绝句五首·其一
- 看梅绝句五首·其二
- 看梅绝句五首·其三
- 看梅绝句五首·其四
- 看梅绝句五首·其五
- 春晚简陈鲁山
- 寄酬 曾学士学宛陵先生体比得书云所寓广教僧舍有陆子泉每对之辄奉怀
- 夜读兵书
- 二月二十四日作
- 送曾学士赴行在
- 霁夜观月
- 新夏感事
- 留题云门草堂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果萍聚合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juhe.xuguoping.net/shicidaquan/luyou_xinxiagans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