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徐果萍聚合网 > 诗词大全 > 正文内容

霁夜观月

陆游2025-11-23 21:45:00诗词大全13

宋代陆游《霁夜观月》原文

云重真愁无散时,可怜不奈一风吹。

清辉如此那休得,谁误虚空作许痴。

核心结论:这首诗是陆游32岁(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闲居会稽云门时所作的七言绝句,收录于《剑南诗稿》。时值秦桧死后政局初明之际。诗歌以霁夜观月为切入点,借“云散月出”的自然景象隐喻政治阴霾消散的时局变化,在由愁转喜的情感起伏中,既抒发了对光明重现的欣慰,又暗含对过往黑暗的嘲讽,展现了青年陆游将个人情志与时政关切相融的创作特质,以及以小见大、情景交融的艺术功力。

宋代陆游《霁夜观月》注释

霁夜:雨停后放晴的夜晚,“霁”指雨雪停止、天空放晴。

云重:云层厚重浓密,既写自然景象,亦暗喻秦桧当政时的政治阴霾。

真愁:真心忧虑,凸显云层久遮明月时的焦灼心境。

不奈:同“不耐”,承受不住、抵挡不住之意,此处指厚重云层难以抵御微风的吹拂。

清辉:指皎洁的月光,象征清明的政治局面与理想之光。

那休得:怎能停歇、怎能被阻挡,“那”为疑问副词,表反问语气。

虚空:指广阔的天空,此处暗喻笼罩天下的政治环境。

许痴:如此痴傻、这般糊涂,“许”为副词,表“如此、这般”的程度。

宋代陆游《霁夜观月》翻译

厚重的云层密布天际,真让人担忧会永无消散之时,可叹这浓密云团终究抵挡不住一阵清风的吹拂。月光如此皎洁澄澈,怎会被轻易阻隔停歇?是谁让这天空这般痴傻,竟长久遮蔽这般美好的清辉?

宋代陆游《霁夜观月》赏析

(一)创作背景与核心情感

这首诗作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陆游因早年反对秦桧议和主张而被黜免后,闲居会稽云门山草堂。此时权相秦桧已死四个月,其党羽遭清算,长期压抑的政治氛围渐趋清明,恰如“云散月出”的自然景象。

核心情感:

对阴霾不散的忧虑:“云重真愁无散时”既写自然云层的厚重压抑,亦暗喻对秦桧当政时期政治黑暗难以终结的担忧,情与景浑然一体。

对光明重现的欣慰:“可怜不奈一风吹”以轻松笔触写云层被风吹散,暗含对奸佞势力不堪一击的嘲讽,以及时局转明的畅快。

对美好长存的笃定:“清辉如此那休得”直抒对月光清辉的珍视,隐喻清明政治与爱国理想终将延续、不可阻挡。

对过往糊涂的诘问:“谁误虚空作许痴”以反问嘲讽天空(暗喻时政)曾长久遮蔽光明的荒唐,寄托对未来不再重蹈覆辙的期盼。

(二)艺术特色与行文结构

1.结构精巧,情感跌宕起伏

全诗四句形成“愁—喜—赞—诘”的情感脉络,转折自然却张力十足:

首句“云重真愁无散时”起笔即点愁绪,以“真愁”强化云层遮蔽的压抑感,为后文转折蓄势;

次句“可怜不奈一风吹”笔锋陡转,“可怜”暗含嘲讽,“一风吹”以极简笔触写阴霾消散,情感从焦灼转为轻快;

三句“清辉如此那休得”顺势抒发对光明的赞美,“如此”二字凸显月光的珍贵,“那休得”以反问强化光明不可阻挡的信念;

末句“谁误虚空作许痴”升华主旨,将诘问指向天空(暗喻时政),在诙谐的反问中暗藏批判,余味悠长。

2.情景交融,隐喻手法鲜明

这是全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陆游继承了古典诗歌“比兴”传统,将自然意象与政治寓意紧密结合:

“云重”象征秦桧当政时的黑暗统治与奸佞势力,“一风”暗指清算秦桧党羽的政治变革,“清辉”喻指清明政局与爱国理想,“虚空”代指天下大局;

全诗无一字直言时政,却句句关乎时局,以“云散月出”的自然现象隐喻“奸除政明”的政治变化,做到“意在言外,含蓄深沉”。

3.语言质朴,反问强化张力

全诗为七言绝句,语言不事雕琢,直白如话却意蕴丰厚:

“真愁”“可怜”“如此”等口语化词汇的运用,让情感表达更显真挚自然;

末句“谁误虚空作许痴”以反问收尾,既强化了对过往黑暗的嘲讽,又避免了直白批判的浅露,使诗歌更具含蓄之美;

“无散时”与“一风吹”、“云重”与“清辉”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反差,凸显了光明战胜黑暗的主题。

4.意境深远,兼具写实与哲思

诗歌既写实霁夜观月的具体场景,又蕴含深刻哲思:

前两句聚焦“云散”的过程,写实中暗含“黑暗终将过去”的哲理;

后两句聚焦“月出”的清辉,在赞美光明的同时,引发对“光明为何被遮蔽”的思考,使诗歌超越了单纯的写景抒情,兼具了对历史与现实的叩问。

(三)思想价值与文学意义

时政变迁的诗意记录:诗歌以小见大,将秦桧死后的政治变局浓缩于“云散月出”的夜景之中,成为南宋初期时政变迁的生动缩影,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陆游爱国思想的早期体现:与同期所作《夜读兵书》《二月二十四日作》一脉相承,这首诗展现了青年陆游“心系家国、关注时政”的核心情怀,其对“清辉”(光明)的执着追求,成为贯穿其一生的爱国信念。

隐喻手法的精妙运用:全诗以自然意象隐喻政治现实,做到“藏而不露”,体现了陆游早期诗歌“含蓄深沉”的艺术风格,为其后期“沉郁顿挫”的爱国诗篇奠定了艺术基础。

情感表达的独特性:不同于传统咏月诗的思乡、怀古主题,这首诗将咏月与时政批判、理想追求相结合,拓宽了咏月诗的题材范围,赋予其更广阔的社会意义。

(四)与陆游其他作品的关联

与晚年《排闷》“君能洗尽世间念,何处楼台无月明”相比,两首诗均以“月明”象征精神光明与理想境界,前者侧重“黑暗消散后的欣慰”,后者强调“内心澄澈后的通透”,展现了陆游对“光明”主题的持续探索。

与同期《二月二十四日作》相比,两首诗均暗含对秦桧余毒的批判与对清明政局的期盼,前者以景喻政、含蓄委婉,后者直抒胸臆、锋芒毕露,体现了陆游多元的抒情风格。

诗中“云散月出”的意象,在陆游晚年《七月十四夜观月》“不复微云滓太清,浩然风露欲三更”中得到呼应,虽历经岁月沧桑,其对“澄澈清明”的追求始终未改。

宋代陆游《霁夜观月》总结

《霁夜观月》是陆游青年时期的经典写景抒情之作,以极简的篇幅、精妙的隐喻,将自然之景、时政之变与个人情志完美融合。全诗从“愁云不散”到“风散月出”,从“忧心忡忡”到“欣然诘问”,情感转折自然,意境由压抑转为开阔。在质朴的语言中,既展现了自然景象的微妙变化,又暗含了政治时局的深刻变迁,更抒发了诗人对光明的执着追求与对正义的坚定信念。

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上的“以小见大、含蓄深沉”,更在于其传递的精神力量——即便身处黑暗,也始终坚信光明终将到来。这种信念贯穿了陆游的一生,使其诗歌超越了时代局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果萍聚合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juhe.xuguoping.net/shicidaquan/luyou_yeguanyue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