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云园中观花
宋代陆游《朱子云园中观花》原文
我鬓忽已白,君颜非复朱。
花前一杯酒,不乐复何如?
暮看枝上花,已觉不如早。
富贵当及时,吾辈奈何老!
我歌君起舞,竟日为君留。
安知花无情,不解替人愁。
长安二三月,花满上林中。
祝君早得意,归辔听璁珑。
核心内容:这首诗是陆游33岁(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闲居会稽时所作的五言古诗,与《送韩梓秀才十八韵》为同一年作品。全诗以“园中观花”为契机,串联起年华老去的感慨、及时行乐的豁达与对友人的真挚期许,语言质朴自然,情感层层递进,是陆游早期抒发人生感慨与友人情谊的佳作。花前叹老,醉里寄情——陆游《朱子云园中观花》全解。以下结合文本细节与创作背景,完成翻译、注释与赏析:
宋代陆游《朱子云园中观花》翻译
我的鬓发忽然间已染成霜白,你的容颜也不再红润如昔。花前共饮这一杯清酒,若不及时行乐,又该如何排遣愁绪?傍晚再看枝头的花朵,已觉得不如清晨那般娇艳欲滴。富贵荣华本应把握当下,可我们这些人,为何偏偏已走向老去!我放声高歌,你起身起舞,整整一日,只为将你挽留。怎知花儿本就无情,不解人意,不能替我们分担忧思。想那长安二三月的春光,上林苑中繁花似锦、热闹非凡。祝愿你早日实现心中抱负,功成名就归来时,马辔上的玉饰叮当作响,清脆悦耳。
宋代陆游《朱子云园中观花》注释
朱子云:陆游早年友人,具体生平不详,从诗中语境可见二人情谊深厚,同处人生困顿阶段。
鬓(bìn):指头发的两侧,代指鬓发。
朱:红色,此处代指年轻红润的容颜。
不乐复何如:若不快乐,又能怎样呢?反问句式强化及时行乐的态度。
及时:把握当下、趁时,呼应后文“奈何老”的感慨。
竟日:整整一日,形容相聚时光的珍贵。
长安:汉代都城,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用典故象征功名得志的场所。
上林:指上林苑,汉代皇家园林,此处代指京城的繁华盛景,暗喻仕途顺遂的境遇。
归辔(pèi):归来时马的缰绳,代指骑马归来,象征功成返乡。
璁珑(cōnglóng):形容玉饰、马具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此处烘托得志归来的荣耀氛围。
宋代陆游《朱子云园中观花》赏析
创作背景: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秦桧已死两年,南宋政局渐趋清明,但陆游因早年力主抗金、反对议和,仍未获正式官职,闲居会稽(今绍兴)。此时他与友人朱子云同处人生低谷,借园中观花之机,既感慨岁月流逝,又相互慰藉、寄托期许,遂作此诗。
(一)核心情感
三层意蕴的自然交织
叹岁月匆匆,伤年华老去
开篇“我鬓忽已白,君颜非复朱”以直白笔触勾勒两人容颜变迁,“忽”字凸显时光流逝的猝不及防,“非复朱”呼应“鬓已白”,形成双重感慨。诗人33岁正值壮年,却已发出“奈何老”的喟叹,并非单纯的年龄焦虑,实则暗含仕途失意、壮志未酬的苦闷——此时他三次应考失利,功名未就,年华老去更添焦灼,与《送韩梓秀才十八韵》中“感叹岁月遒”的心境一脉相承。
惜相聚之欢,抒及时行乐
面对老去的无奈,诗人并未沉湎悲戚,转而以“花前一杯酒,不乐复何如”提振心绪。“花前饮酒”“我歌君起舞”的场景,勾勒出挚友相聚的洒脱与真挚,“竟日为君留”直白流露不舍之情。这种“及时行乐”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困境中的自我慰藉,既珍惜友情的温暖,也暗含对现实的暂时超脱,展现了陆游早期豁达的人生态度。
寄友人期许,藏自我壮志
诗的结尾笔锋一转,从眼前的观花场景转向对未来的憧憬。“长安二三月,花满上林中”以繁华盛景象征仕途顺遂,“祝君早得意”直接抒发对友人的美好祝愿,而“归辔听璁珑”的细节,将抽象的“得意”具象化为清脆的马具声响,画面感十足。这份期许并非单纯为友人,更藏着陆游的自我投射——他渴望自己与友人都能摆脱困顿,在朝堂之上实现抗金报国的壮志,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早期写照。
(二)艺术特色
质朴中见深情,浅语中藏意蕴
结构:脉络清晰,情感递进
全诗以“观花”为线索,分三层展开,逻辑自然流畅:
第一层(1-4句):由花及人,触景生情,以容颜变迁起兴,奠定“叹老”的情感基调;
第二层(5-8句):由花的盛衰(“暮看不如早”)引申到人生感悟,提出“富贵当及时”,转入“行乐”的洒脱;
第三层(9-12句):由相聚之欢到离别期许,从眼前景转向心中景,以“祝君得意”收束,情感从沉郁转为昂扬。
三层情感环环相扣,从个人感慨到友情珍惜,再到人生期许,层层升华,毫无生硬之感。
手法:简洁传神,情景交融
对比手法:①今昔对比:“鬓已白”“颜非朱”与早年意气风发形成隐性对比;②花的盛衰对比:“暮看不如早”既写花的自然规律,又暗喻人生的由盛转衰,以花喻人,含蓄委婉;
情景交融:“花前一杯酒”“花满上林中”两处“花”的意象贯穿全诗,既为实景,又为情感载体——眼前花烘托相聚之欢,京城花象征未来之愿,景与情浑然一体;
直抒胸臆:“不乐复何如”“吾辈奈何老”“祝君早得意”等句,语言直白如话,却饱含真情,契合陆游早期“简淡写实”的诗风,避免了晦涩雕琢;
用典自然:“长安”“上林”化用汉代典故,既丰富诗歌意蕴,又含蓄表达仕途期许,无刻意堆砌之感。
语言:质朴流畅,气韵生动
全诗为五言古诗,不受格律束缚,语言通俗自然,“忽”“奈何”“安知”等口语化词汇的运用,如叙家常,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我歌君起舞”以白描手法勾勒相聚场景,画面鲜活;“归辔听璁珑”以听觉意象收尾,清脆的声响让“得意归来”的场景更具感染力,余味悠长。这种“以浅语写深情”的风格,是陆游早期诗歌的典型特征,与晚年沉郁顿挫的诗风形成鲜明对比,却同样真挚动人。
(三)思想价值与文学意义
友人情谊的纯粹写照
与《送陈德邵宫教赴行在二十韵》中对前辈贤士的敬仰不同,这首诗聚焦同辈友人的相知相惜——无功利计较,只愿“花前共饮”“竟日相留”,在困顿中相互慰藉,在迷茫中彼此期许。这种纯粹的友情,成为陆游闲居期间的精神慰藉,也让诗歌具有跨越时代的共鸣力。
宋代士人困境中的精神突围
诗中“叹老”与“行乐”的矛盾,实则是南宋初期士人共同的精神困境:一方面,他们胸怀壮志却仕途坎坷,年华老去更添焦虑;另一方面,又不愿被困境击垮,转而在友情、自然中寻求超脱。陆游以“及时行乐”消解“奈何老”的苦闷,以“祝君得意”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士人在逆境中坚守理想、积极向上的精神特质。
陆游早期诗风的重要见证
这首诗既无《书愤》的沉郁悲壮,也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豪迈激昂,却以质朴自然的语言、真挚细腻的情感,展现了陆游早期诗歌的多元风格。其“以花喻人”“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及“直抒胸臆”的表达,为后期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而诗中暗藏的爱国情怀与功名期许,更是贯穿其一生的核心主题,成为理解陆游完整思想脉络的重要节点。
(四)与陆游其他作品的关联
与同一年创作的《送韩梓秀才十八韵》相比,两首诗均以“岁月流逝”“友人情谊”为核心,但前者侧重“重逢别离”的怅惘,后者侧重“相聚行乐”的豁达,一悲一喜,互补展现了陆游33岁时的复杂心境;
与中年入蜀后的《金错刀行》相比,后者以“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豪言抒发报国壮志,而本诗的“祝君早得意”则是早期含蓄的期许,体现了陆游从青年到中年,报国情怀从隐忍到激昂的转变;
诗中“及时行乐”的态度,与晚年《游山西村》中“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的闲适心境一脉相承,展现了陆游在不同人生阶段,面对困境时的多元应对方式——既有积极入世的壮志,也有顺应自然的豁达。
这首诗以“花”为媒,将个人感慨、友人情谊与人生期许熔于一炉,质朴中见深情,浅语中藏意蕴。若想进一步探讨陆游早期的友情观与人生态度,可结合《送韩梓秀才十八韵》《寄酬曾学士学宛陵先生体》等同期诗作对比阅读,感受他在困顿岁月中,如何以诗歌为载体,坚守理想、慰藉心灵;也可深入分析“花”这一意象在陆游不同时期诗作中的变化,体会其思想情感的演变轨迹。
- 别曾学士
- 送仲高兄宫学秩满赴行
- 题阎郎中溧水东皋园亭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一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二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三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四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五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六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七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八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九
-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十首·其十
- 看梅绝句五首·其一
- 看梅绝句五首·其二
- 看梅绝句五首·其三
- 看梅绝句五首·其四
- 看梅绝句五首·其五
- 春晚简陈鲁山
- 寄酬 曾学士学宛陵先生体比得书云所寓广教僧舍有陆子泉每对之辄奉怀
- 夜读兵书
- 二月二十四日作
- 送曾学士赴行在
- 霁夜观月
- 新夏感事
- 留题云门草堂
- 送韩梓秀才十八韵
- 送陈德邵宫教赴行在二十韵
- 朱子云园中观花
- 酬妙湛阇梨见赠妙湛能棋其师璘公盖尝与先君游云
- 次韵鲁山新居绝句二首·其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果萍聚合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juhe.xuguoping.net/shicidaquan/luyou_zhuziyunyuanzhongguanhua

